中醫已經有悠久的歷史,在身體出現不舒服的情況時,很多人都喜歡找中醫治療,覺得毒副作用小,還能全方位的調理身體。而煎藥是中醫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大家都說自己會煎藥,可是你煎的真的正確嗎?
一、準備1、工具
煎煮中藥最好用陶器、砂鍋。而鐵鍋、銅鍋、鋁鍋、鉛或塑料等製品,都不能用,為啥?因為容易與藥物發生化學反應,從而影響藥效。
2、拿出單獨處理的草藥
一般醫院或診所都會把這類藥單獨包起來,包括先煎藥、後下藥、另煎藥、貴重藥,需烊化的和沖服藥。
二、浸泡浸泡中藥應使用涼水,不要用熱水,水量應在藥物表面3~5釐米,浸泡時間需要根據藥材性質而定,葉、莖類藥材為主的組方,可浸泡30分鐘;根、根莖、種子、果實、礦石、化石、貝殼類為主的組方,可浸泡60分鐘。浸泡時間不宜過久,以免引起藥物分解及變質。
袋內若有白布或無紡布包,為適宜包煎的藥物,不要將其開啟,應將布包與其它藥同時浸泡,之後一起煎煮。
先煎藥及另煎藥在浸泡時應加足量水,避免長時間煎煮造成幹鍋;後下藥浸泡時用適量的水將藥物潤溼潤透就可以了。
然後就是最費心費時的煎煮工作了,雖然繁瑣,但千萬馬虎不得!
三、煎煮工作1、煎藥火候
火候主要包括“武火”和“文火”。武火即大火,文火即小火。一般藥物煎煮,應掌握“先武后文”的原則,先用武火將藥物煮沸,沸後用文火保持微沸狀態,有利於藥物有效成分的煎出。
2、煎藥流程
先煎—— 先煎藥需要在第一煎前先煮一定時間(醫生會下醫囑)後,再放入其它藥一起煎煮。
這些藥材分為兩類,一類是質地堅、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像礦物類的藥材,如煅牡蠣、鱉甲、龜板等;另一種是有毒的藥材,需要提前採用先煎的方法降低毒性,包括附子、烏頭等。
後下——後下藥需要在第一煎煎好前5-10分鐘放入。
如薄荷、砂仁、荊芥、鉤藤等氣味芳香、含分解揮發性成分的飲片。
第一煎:
武火煮沸後,再改文火煮20~25分鐘就可以了,此時記得要趁熱濾出藥液。
第二煎:
在第一煎濾出藥液後,再加水超過藥渣表面1~2釐米,用武火煮沸後,改文火再煎15~20分鐘,再次趁熱濾出藥液。
第三煎:
如果藥量特別大,可再加水超過藥渣表面1~2釐米,進行第三次煎煮,時間與二煎時間相近,最後趁熱濾出藥液即可。
將兩次或三次煎液混合後分兩次服用,每次約200毫升,兒童注意減半喲。
四、當心“假沸”一些藥物含有皁苷等化學成分,低溫時即可產生泡沫,讓人誤以為水已經燒開,這是“假沸”現象。大家一定要注意,未煮沸的水不能使藥物的有效成分完全溶出,也就達不到理想的治療效果了。
煎煮時可通過攪拌避免假沸現象,等水開後再關小火。
五、另、烊化、沖服1、另煎
一些貴重藥材,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減少有效成分被其他藥物吸附引起損失,宜單獨煎煮,如貴重藥材人蔘、冬蟲夏草、藏紅花等,我們稱其為另煎藥。
2、烊化烊化,是中藥入湯劑的方法之一。一些膠類、粘性大且易溶的藥物,如直接與群藥同煎易粘鍋或粘附其他藥物,影響煎煮。如阿膠、鹿角膠、龜甲膠、鱉甲膠等。
此類藥物宜用水、黃酒將膠類藥物加熱融化後,與其他藥物的煎液同服;也可直接放入其他藥物煎好的藥液加熱融化後服用。
3、沖服
有時,取藥時藥師會單獨發給您幾瓶粉狀藥物,這些藥物多為貴重細粉藥,用藥液或溫開水衝開服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