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一日三餐現在是全球絕大多數人的選擇,所以很多人都以為三餐是最為科學的飲食方式。其實不然,一日三餐是一種文化,並不是一種科學!而且也是近代才形成的習俗。

在宋朝之前,老百姓一天只吃兩餐,流行”兩餐制”。

其實這兩餐基本上是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來的。並且還有特定的名稱,第一頓叫“朝食”,差不多相當於是現在的早上9點左右。吃完以後老百姓就要外出幹活去了。一般幹到下午三四點的時候才返回家中,開始自己的第二頓飯,所以第二頓也被稱作“哺食”。三四點吃完,等到7點左右睡覺的時候,也就不會有飢餓的感覺。

所以一天兩頓對於那時的百姓而言,也是足夠滿足的,再說了,那時候的百姓家裡普遍也窮,多少也是會受到經濟客觀條件的制約,要是一天吃多頓,那也吃不起呀!

但是隨著社會階層的劃分,“兩餐制”只是針對普通的平民百姓,而貴族們開始普遍採用“三餐制”。通常皇室四餐,諸侯三餐。

他們的“朝食”跟普通人一樣,只是在日中和日夕的時候,吃中餐和晚餐,叫做“燕食”。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階層觀念的不斷淡化,魏晉時期,就開始出現平民吃三餐。到了宋朝時期,由於經濟十分繁榮,普通人的生活幸福指數比較高,不再像唐代的時候被約束在市坊當中,白天的生活已經滿足不了喜歡吃喝玩樂的宋朝人。於是,開始有了夜市。夜市晚上也不會實行宵禁,夜生活豐富,晚上一邊遊玩,一邊吃東西,所以便增加了一頓晚飯,一日三餐基本就已經定型了。但是因為古時經濟發展極不均衡。有些地方仍然是一日兩餐,直到清朝還是如此。

當大家都能吃飽喝足之後,便開始按照正常作息追求規律的生活,太少了會餓,太多了會撐,所以一日三餐就成了最為合理的,延續至今!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鍾南山院士: 壽命長短, 不是取決於衰老和疾病, 而是取決於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