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證明自己的結論,拿自己做實驗,這種精神真的很可嘉。
一、麻醉藥是什麼時候發現的?如果一個頭腦正常的人讓他選擇手術場所,他肯定會拒絕在骯髒充滿細菌,並且沒有止痛措施的情況下做手術。
可這種情況只能發生在今天,如果在19世紀,那個時候麻醉劑和殺菌劑並沒有大規模應用,如果想做手術的話,只能在充滿細菌和沒有疼痛措施的情況下完成。
這種情況直到1846年10月16日才被打破,那個時候一名牙科醫生威廉莫頓就用了乙醚,完成了一臺漂亮而且成功的手術。
這場手術的意義非凡,它標誌著現代麻醉醫學時代的到來,甚至仔細查一下每年的10月16日都是世界麻醉日。
不過請注意,這只是現代麻醉醫學,在6000年前,其實就有很多釀酒師在釀酒的時候發現了類似的麻醉劑。
之後也有很多人在吃水果或者用其他植物的漿液時,也發揮過類似的麻醉作用,只不過大家並沒有將之大規模和系統性用於醫療。
比如把罌粟分泌的漿液製作成鴉片,這其實也是一種古老的麻藥,那個時候都是先抓一把用著,至於疼不疼,效果怎麼樣,完全看緣分。
如果你看過三國,應該也會對華佗有印象,公元2世紀,也就是1800年前,他就已經應用麻沸散來作為止痛藥進行外科手術了。
總之人們在麻醉的道路上,其實經歷了很多坎坷,才達到了現在的這個樣子。
二、進階:乙醚和一氧化二氮。雖然以前的麻醉方式很多,但都不成系統,而且都非常隨緣。
但是在19世紀40年代發生了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徹底改變了當時的麻醉學科。
在1540年,德國的科學家瓦勒利烏斯就發現了應用乙醇和硫酸產生乙醚,這種液體很容易製備。
不過真正發揮作用的時候是18世紀末那個時候,人們透過乙醚蒸氣來緩解疼痛,不過很多人把它視為娛樂活動,只有在聚會當中才會使用。
另外,在1800年,一位著名的英國科學家漢弗萊,就應用一氧化二氮幫助患者減輕痛苦,當然,一氧化二氮也有另一個名字:笑氣。
所以當科學發展到19世紀,乙醚和笑氣,在社會上十分流行,而且逐漸變為醫學中的常用物質。
很多科學家在牙科和內科應用這些物質作為有效的止痛藥,後來逐漸慢慢發展為外科的手術藥品。
1842年1月,一位牙科醫生在為病人拔牙期間,就應用了乙醚作為止痛藥,隨後在切除頸部腫瘤的手術中,依然是患者吸入乙醚。
慢慢地很多人都學會這些方法,應用乙醚和一氧化二氮幫助患者麻醉和鎮痛。
最後,越來越多的成功案例導致人們對麻醉更加重視,而且依賴。
不過經常應用麻醉藥之後,很多人也發現了麻醉藥的副反應。
最根本的問題就是麻醉藥的劑量不知道該怎麼控制,或者說不能夠精確地控制。
如果麻醉藥使用之後效果欠佳,患者依然疼痛。要不然,麻醉藥使用量過多,患者一睡不醒。最後,發展到目前的麻醉科學,已經成為醫學中的一個很大的分支,如果沒有麻醉師,很多手術肯定是無法進行的。
麻醉學科的進步讓醫學有了質的飛躍,特別是在很多大型手術的時候,麻醉師的作用舉足輕重。
現在如果去看牙,醫生沒有麻醉的話,很難想象患者能堅持幾分鐘,估計就算看完了牙也會立刻狀告醫生不人道。
另外既然說到了麻醉藥也要奉勸大家,麻醉藥很多是容易上癮的,而且非常非常的危險,稍不慎就會奪去一個人的生命。
所以在沒有麻醉醫生在場的情況下,不具有麻醉搶救裝置以及藥品的地方,最好不要使用麻醉藥品,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