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黃帝內經》是世界上現存最古、最完整的一部醫學著作,總結了先秦時期的醫學理論和實踐經驗,在養生學方面也是集大成的,其學術思想約言之有四。

1.順應四時,養正避邪。《靈樞·刺節真邪)說:“(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告誡人們,必須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使臟腑功能不失其常,注意“處天地之和,從八方之理”,要“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在四時氣候突變之際,風雨寒暑客犯之時,要“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做到“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

這些就是要人們把握自然界四時陰陽變化的規律,通過自身的調節,修養,使人體陰陽之氣順應陰陽的消長變化,以求“陰平陽祕,精神乃治”,從而達到養正避邪,預防疾病的目的。正如《素問·四時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2.飲食有節,防病延年。人體生命活動,需要飲食水谷的不斷充養,而養生防病則更重視其飲食調養。如《素問·五常政大論》說:“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說明飲食五味的太過和不及,均可傷正為患,還指出了一些由飲食失調對健康造成的危害,如“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膏粱之變,足生大疔”等等。

要求“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淪淪”,避免“以酒代漿”的不良嗜習,使飲食有度,不失其常,方可使化源充足,正氣強盛,而達到防病延年的目的。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所說:“謹和五味,骨正筋養,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3.恬愉樂俗,抗衰防病。《黃帝內經》認識到,人體的精神、情志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如《靈樞·本髒》說:“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告誡人們避免過度的情志刺激,“使志無怒”、“使志安寧”,做到“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如此“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反之,精神失常,“喜怒不節,生乃不固”,苛疾由是而生。通過精神調養,暢達情志,可使“形體不敞,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4.勞逸適度,保精益壽。適度的運動對人體的健康和防病抗邪以及延年益壽起著積極作用。但是,勞逸失度,可傷精害形,百病乃生。如《素問·宣明五氣論》指出,“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提醒人們,應“和於術數”,要“形勞而不倦”、“勿傷其正”。否則“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罹患至矣。

《黃帝內經》還指出了積極鍛鍊,修身養心的具體方法,平時既要“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與雞俱興”,又要“呼吸精氣,獨立神守”,進行動靜兼養,使“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靈樞·本神》雲:“故智者之養生者,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柔剛,如是則辟邪不至,長生久視。”這是對《黃帝內經》的養生防病學術思想的高度概括。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春季養生,身體這3個部位要做好,養好一個也不錯,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