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2019年末,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席捲中國,各地醫護人員在抗疫一線中奉獻,在這場疫情中,“國醫大師”這四個字變得被人熟悉。作為深受傳統養生理念薰陶的國醫大師們在修身養性的問題上,針對現代臨床與生活中的身心問題,都很強調養護心性、調節情志的重要性。作為中醫藥代表的國醫大師們,在其修身養性方法頗有心得,今天我們來介紹幾位國醫大師的養生觀點。

國醫大師裘沛然教授曾經呼籲中醫學院應建立養生康復專業,為保障人類健康長壽作出貢獻。他重視“全神”,人體的生長壯老、喜怒哀樂的調控、對外界環境的適應等諸多生理活動,都依靠“神”來主宰。它具有自我調節、自我修補、自我適應、自我控制四大功能,而這四大功能只有在精神不受損害的情況下,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因此,要想身強體健,首先要“全神”,而要達到“全神”狀態,必須運用各種修身養性、澄心息慮的方法,使心態保持恬淡寧靜。裘沛然教授曾開出一張“處方”——“一花四葉湯”。一花,指身體健康長壽之花;四葉,即豁達、瀟灑、寬容、厚道。他提出養生貴在識度與守度。他認為:儒家所倡導的“中庸之道”,是指無過與無不及,把握處理事情恰到好處。這是把握“度”的最高準則。

國醫大師幹祖望教授的養生觀念富有個性,他將午睡與煙、酒、賭並列為“四害”。幹祖望還認為要堅決走出五個誤區:一、進補與保養作為同義詞;二、每病首先考慮“虛”;三、迷信醫藥;四、崇拜安逸與休息;五、狂歡盡興。他總結了養生八字訣:“童心(天真、單純)、蟻食(吃少、吃雜)、龜欲(不貪、安分守己)、猴行(靈活、好動)”。

國醫大師唐由之教授指出:養生要養心,心胸要開闊,知足常樂,保持一個豁達、平和的心態。他樂於接受新事物,不斷思考,讓腦子經常運動。

國醫大師李濟仁教授認為,養生之道“說一千道一萬”,都是在飲食、起居、運動和精神四個方面,要按“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來做。例如他平時很注意飲食的調養,除了保證每餐定時定量之外,在飲食方面是粗細搭配,以粗為主;葷素搭配,以素為主;酸鹼搭配,以鹼為主。他的飲食特點可歸納為“少、雜、淡、溫、慢”五個字。

已逾百歲的國醫大師朱良春教授有“健康長壽五秘訣”,即:要想活得好,天天練“慢跑”;要想白天不累,晚上“子時”前入睡;要想長生不老,越老越要“用腦”;要想一身輕鬆,營養均衡“氣血通”;要想成壽翁,一切要看“”。朱良春教授認為“情緒困擾”是百病之源,他在學術上推崇張景嶽“夫稟受者先天也,修養者後天也,先天責在父母,後天責在吾心”,在精神調攝上強調:“最重要是做人要寬宏大量,豁達樂觀”。

總之,幾位國醫大師對於心境的豁達,自身的修養,生活的規律都頗為看重,而這些也是我們在現實中自己注意就能做到的點。

8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國醫大師呂景山對穴:調整胃腸止瀉通便類 支溝—足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