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胃病 “治” or “養”,你知道嗎?

“胃病”是指與胃相關疾病的統稱,它們往往具有相似的症狀。

臨床上常見的胃病:

急/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十二指腸複合潰瘍、胃息肉/結石/良惡性腫瘤、胃黏膜脫垂症、急性胃擴張、幽門梗阻等。

常見的臨床表現有:

上腹部不適或疼痛、噁心、嘔吐、腹瀉、食慾不振等。

胃炎及十二指腸潰瘍的症狀則為上腹部燒灼痛,特別是在兩頓飯之間,早餐前或在飲用橙汁、咖啡之後發生。

嚴重者可有柏油便、黑便或血便。

俗話說“胃病三分治療,七分養”,那麼只“養胃”行嗎?

NO❗

治養結合才是“王道”

四條建議您需採納

1. “胃痛”不一定是“胃病”

“胃痛”是臨床上很常見的症狀。

當胃痛、胃脹、胃不適時,我們常常自認為有“胃病”。

但我們常所說的“胃痛”有時並不一定是胃痛。

當我們指出胃痛的部位時,在正規醫療術語中大多應描述為上腹部疼痛。大多數人也無法準確指出胃在哪兒、有多大。

在上腹部,胃的周圍有許多器官,有:十二指腸、部分小腸、肝、膽、胰、脾、雙腎及腎上腺、橫結腸。

內臟器官的神經支配常存在著交叉;且是有植物神經支配,在體表定位不準。

所以“胃痛”除了胃部本身疾病以外,還有可能是這些胃周圍的器官發生了疾病。

這些胃周圍器官發生病變時,也可能給人以“胃痛”、“胃脹”或“胃不適”的感覺。

例如:急/慢性的膽囊炎、急/慢性胰腺炎、肝炎、膽囊結石、脂肪肝、肝硬化,甚至肝膽胰的惡性腫瘤。

因此,“胃痛不適”別總以為只是胃病,必須做相應檢查以明確診斷,尤其按胃病進行常規治療無效時或遇到不能解釋的症狀時,更應做詳細的檢查以明確。

2. 胃病不能只靠“養”

即使已排除了胃周圍器官的疾病,單說胃病其概念也是很寬廣的,有很多種胃病。

僅慢性胃炎就有很多種,包括:慢性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萎縮性胃炎,還有特殊型別的胃炎,如:感染性胃炎,化學性胃炎,嗜酸細胞性胃炎,淋巴細胞性胃炎,非感染性肉芽腫性胃炎,放射性胃炎,門脈高壓性胃病,痘瘡樣胃炎等等。

胃病種類繁多,病因不同,病情輕重不等,治療不同!

但這些胃病都可能表現為胃痛、胃脹、胃不適,沒檢查前你可能只以為是普通的慢性胃炎呢,這單靠養胃並不管用,很可能會貽誤病情!

因此,就算是胃病,這些胃病靠養就能好嗎?

顯然不是!理性的做法是合理檢查後再進行相應的治療。

只靠養胃,這是很難養好的,只會延誤病情。

很多“老胃病”一唯用各種方式養胃,平時吃飯吃東西很是講究,各種養胃食物輪流補,可這個胃怎麼養也養不好,就是這個道理。

4. “治養結合”是王道

胃病治療的同時及治療後的保養是必須的!

很多胃病的發生與不良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有關,使其容易復發。

治療後再養胃,以防止胃病復發,這才有意義!

預防胃病應做到:

1.進食鬆軟易消化食物,三餐規律、定時定量八分飽,口味清淡鹹淡適中,勿暴飲暴食,節制飲酒、濃茶,慎用或不用易損傷胃黏膜的藥物;

2.急性單純性胃炎應及時治療,愈後防止復發,以免轉為慢性胃炎,遷延不愈;

3.注意衛生,避免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4.傳統鍛鍊,八段錦中“調理脾胃須單舉”和五禽戲中的“熊戲”、叫化功可以平時多練習,對增強脾胃功能有一定作用。

5.心情愉悅,少壓力。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美國累計病例超過10萬,佔海外病例20%,看看當地華人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