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傷寒》之太陽病

1.太陽病

太陽病是以風寒為主的外邪從皮毛侵襲人體,正邪交爭於肌表,表現為以發熱惡寒、頭項強痛、脈浮等營衛功能失調為主的階段。該階段以風寒束表、營衛失和為主要病機,因在表證之餘,主要表現為足太陽膀胱經所過部位的失和,因而《傷寒論·傷寒例》解釋說:“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故將該階段稱為“太陽病”。

2.風寒

其實,雖然我們習慣上言風寒“自皮毛而入”,但若細究,外感風寒初起,必始於項僵脊冷、灑然背寒,蓋後項正中為風府穴,兩旁則有風池穴,此皆風寒匯聚、外邪入侵之所。反之,這也是外感初起驅邪之地,所以仲景強調“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24)”。若再發揮之,冬春之際為抵禦風寒、預防感冒,必以圍巾戴帽,保護後項為要(若要避受風熱,防禦戾氣,則以掩口鼻為要,此乃同理——蓋溫熱自口鼻而入也)。

3.分類及表現

風寒邪氣襲表,傷人營衛和太陽經氣,首先病氣(風寒為六淫邪氣,營衛則屬人體正氣)。根據邪氣兼夾和人體質之不同,又可分為太陽中風、太陽傷寒、太陽溼病和太陽中暍四大類。

太陽中風以發熱、汗出、惡風、脈緩為主症;

太陽傷寒則以惡寒、無汗、頭身痛、脈浮緊為主要表現;

太陽溼病為雜邪傷人(風寒溼三氣雜至),在惡寒怕冷之餘,更以頭身重、肌肉酸、關節痛為著;

太陽中暍則獨發於夏,在表寒之餘,更伴見乏力、汗出、口渴等暑傷氣陰症狀。

此外,六淫中還有燥、火(熱)兩種邪氣,風熱自口鼻入,發則肺衛俱傷,當別論之,而燥則為兼化之邪(前已論之)。

4.太陽蓄水

若邪氣在表不解,壅遏經氣,或部分邪氣循經入裡,傷及正氣(尤其是傷人陽氣),或兼體虛多寒,進而影響水液代謝,則發為太陽蓄水。水飲流溢,停於區域性,可以伏於肺(屬支飲)、停於胃、留於下焦、溢於四肢、泛於肌膚,發為小青龍湯、苓桂術甘湯、五苓散、大青龍湯、防己黃芪湯等證。若表邪已去,則轉為內傷,宜宗《金匱》之旨,按其主症辨為痰飲、水氣、奔豚、咳嗽上氣等病症,隨證治之。

5.太陽蓄血

若邪氣在表不解、鬱遏化熱,或其性挾溫,則變化迅速,易於入裡生風動血,是為病血,熱與血搏結留瘀結於下焦,則可發為太陽蓄血。

當此之時,若表證未愈,宜遵循先表后里的原則處理;待表邪已去,辨其輕重緩急選用桃核承氣、抵當湯(丸)之類以盪滌之。若血結日久、病深不愈則為蓄血(已無太陽之候,轉為內傷病),可發為癥病、閉經、崩漏(必色黑淋漓、夾有血塊)、腹痛或虛勞等病,當隨其寒熱虛實以治之。偏熱多實者選桃核承氣、抵擋湯(丸)或下瘀血湯,偏寒夾虛者可用桂枝茯苓丸、溫經湯之類,兼水夾溼者又可選用大黃甘遂湯、當歸芍藥散,正虛邪實用大黃蟄蟲丸等。

要之,太陽病初起,病邪在表,營衛受病,當先辨其邪氣,因其輕而揚之;若外邪不解入裡,或內有宿疾,則會由氣而病水或病血(蓋氣能行津、氣為血之帥故也),此兩者皆為太陽病兼裡之證,此時宜先彆氣血,辨其在氣分(在氣分者病痰、病飲、病水或病溼,俱為水病)還是血分(在血者多成瘀),採取表裡同治或先表后里之法。若表邪已去,病情遷延,日久不愈,則均按內傷之法治之。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蛋黃的膽固醇太高,所以只能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