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坐骨神經痛,為一臨床綜合徵,表現為沿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佈區域的放射性疼痛,即在臀部、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和足外側的疼痛,可由多種病因引起。
病人男性多於女性,以青壯年居多。起病方式可呈急性、亞急性或慢性。原發性坐骨神經炎病程短、預後好。
中醫學素無坐骨神經痛的病名,根據病狀特徵,屬於痺症範。
病因病機由於腠理空虛,營衛不固,感受寒溼之邪,其邪凝滯,經脈受阻,氣血執行不暢而為寒溼痺症。
如素為陽盛之體,內有蘊熱,感受風寒溼那,易於化熱,形成溼熱痺證。
或因腰部用力不當,如彎腰負重,或提舉重物,或肩荷重擔,挫閃損腰,均可導致區域性損傷,以致氣滯血,經脈不通,不通則痛,而為瘀血阻絡之徵。
如遷延日久,病邪頑固,病勢纏綿難愈,久病則氣血不足,筋脈失養,以致出現臀肌或腓腸肌萎縮,則符合肌痺的臨床特徵。
引起坐骨神經痛的原因甚多,主要分為原發性或繼發性兩類。原發性坐骨神經痛又稱為坐骨神經炎,主要是神經間質性炎症引起,常與受寒、感染因素有關。繼發性坐骨神經痛,為該神經通路的鄰近組織病變所引起,如腰椎間盤脫出、腰骶增生性脊柱炎,椎管內腫瘤等病變,常使神經根部產生機械性壓迫而導致疼痛,稱為根性坐骨神經痛。某些盆腔病變(如腫瘤、結核、膿腫等),或梨狀肌損傷或痙享、糖尿病性神經炎,酒精或中毒等因素產生的疼痛,則稱為乾性坐骨神經痛。
臨床表現1. 坐骨排經炎:起病急驟,開始疼痛並不劇烈,但很快出現沿著坐骨神經通路劇烈疼痛,疼痛部位,多由骨部或髖部開始,向遠端擴散者常有特的痛姿勢,時常屈膝向健側臥,起立時常從健側著力,以手支腰,站立時常彎曲病肢而將全身重心移至健側。直腿抬高試驗(拉塞格氏徵)顯著陽性。
2,根坐神經痛:起病較為緩慢,患者多有較長時間的下背部疼痛或腰痠。常因咳嗽、噴嚏、彎腰或震動而使疼痛加劇。多在病變水平的棘突間隙或橫突上有壓痛,但在坐骨神經的通路上及腸肌部則無明顯壓癌。腰推前凸失,腰推側彎向病側。直抬高試驗(拉塞格氏徵)不一定呈陽性反應。
3. 乾性坐骨神經痛:臨床表現與坐骨神經炎症狀相似,但多數起病緩慢而有明顯的肌肉萎縮和感覺缺失。
辨證施治1. 寒溼阻絡證
主證:腰腿冷痛重著,痛甚時如錐如裂,遇寒則痛增,患肢活動不利,靜臥時疼痛不減,舌質淡、苔白膩,脈沉緊或沉。
治則:散寒祛溼,溫經止痛。
處方:腎俞(△),大腸俞(-),秩邊(-),環跳(-),殷門(-),委中(-)陽陵泉(-),崑崙(-)
腰骶部痛甚者,加小腸俞、次髎,白環俞。腰痛拘急、不可仰俯轉側者,加2—5夾脊穴,痛以骶椎沿股後,向膕窩、小腿外後放者,加承扶,承山,附陽。痛從腰骶經沿股外側、小腿外側向外棵前等處放散者,加絕骨、丘墟、足臨泣。也可根據具體症狀及病位採用阿是穴治療。
穴方簡釋:腰為腎之府,灸腎俞可補益腎氣,針用補法或灸之。能祛除腰部寒溼、膀胱之脈,夾脊抵腰絡腎,入膕貫腓內,循經選取大腸俞、秩邊、殷門、委中、崑崙,以通調足太陽經氣。若病邪留於髀樞、股外側、小腿外側,循經選取環跳、陽陵泉,絕骨等以通調足少陽經氣。
操作方法:進針得氣後施以提插轉得法,留針20~30分鐘,也可用溫針,針後加艾條灸常獲良效。
療程:每日針1次10次為一療程,中間休息3~5天,開始下一療程治療。
2. 溫熱阻絡
證主:腰腿痠麻脹痛,痛甚時有燒灼感,患肢活動不利,心煩口渴,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
治則:清熱利溼,通經活絡。)要中(一)陽皮
處方:膀胱俞(-),秩邊(-),環跳(-),風市(-),委中(-),陽陵泉(-),飛揚(-)。
患肢灼熱,遇熱加重者,配大椎,曲池。痛甚,取人中,委中。其他見證,可參考上證選穴。
穴方簡釋:膀胱為州都之官,氣化所出,溼熱結,其氣失司,故取膀朧俞以疏調足太陽脈氣所發,刺此以疏瀉足太陽之氣。陽陵泉,為膽經合穴,瀉陽陵泉以疏洩肝膽經氣,奏理氣止痛之功。
操作方法:進針得氣後,施以提插捻轉,留針15~20分鐘。
療程:每日針刺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3~5天,再開始下一療程治
3、瘀血內阻證
主證:初起腰部疼痛,痛處拒按,繼則疼痛牽引到大腿後至足眼。咳嗽、排便、行走等均可使疼痛加劇,坐臥屈膝時疼痛則減。舌質紫暗或有斑,脈象沉澀。
治則:活血化瘀,通經活絡。
處方:病變水平的夾脊穴(-),秩邊穴(-),次髎(-),環跳(-),殷門(-),委中(-),崑崙(-)。
腰脊強痛,加腰陽關、大鐘。阿是穴隨證選用。
穴方簡釋:委中,又名血郗,配合次髎,以疏利膀胱經氣,瘀血內阻之證最宜。環跳、秩邊,可利樞機、疏調下肢氣血。適當深刺夾脊穴,使針感下傳,以除深邪遠痺。
操作方法:進針得氣後,施以提插捻轉,感應遲鈍者,得氣後,宜先補後瀉,若在疼痛較時亦可採用“龍虎交戰”手法,留針20~30分鐘。
療程:急性期每日針1次,顯狀緩解後可間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5天,再開始下一療程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