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寒、怕冷是不少類風溼關節炎患者會有的感受。平素要比別人多穿衣服,容易傷風感冒。到了夏季,高溫酷暑,哪怕汗流浹背,也不能使用空調、電風扇這些物件降溫防暑。更不必說在這溫度極低的秋冬之季了,特別是關節,寒涼之感尤其明顯。這在工作和生活中,造成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問題。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在罹患類風溼關節炎前,一般人其實往往不會是這樣的。那麼,畏寒怕冷,是類風溼關節炎帶來的嗎?
中醫有理論,把人體分成多種體質,有一種體質屬於寒涼性質的,這與類風溼患者畏寒怕冷的本質不同。寒涼體質,其實是一種與基因相關的對於溫度的表現,不存在病理問題。和有的人怕熱、不怕冷一樣,屬於正常狀態。當我們在醫學、健康方面,深入到基因層面,許多事情,可以看得更清晰。患類風溼關節炎,可能會有寒涼體質的人,但是,這和類風溼關節炎疾病本身關係不大。
中醫理論中的“風寒溼”諸邪,與類風溼關節炎的病因也沒有直接關係,也許寒涼潮溼的環境下,人體免疫功能受到一定影響,體質弱的人對於細菌病毒的抵抗力降低,更容易出現感冒等感染性疾病,成為一種誘發類風溼關節炎的因素。
對於類風溼患者來說,畏寒怕冷往往與下面的因素相關:
一、身體整體素質比較弱
我們對於溫度的適應有一定的範圍,在這個溫度範圍內,外界氣溫波動,我們對於寒熱的感受並不太明顯。外界溫度高,人體出汗依賴汗液蒸發帶走熱量以降溫,伴隨血液迴圈加快;外界溫度降低,氣溫低,人體會增加能量供應,加快葡萄糖的分解,體表血液迴圈變慢。這是人體的自我調節功能。
當身體素質減弱的時候,人體自我調節功能也會減弱。不只是類風溼關節炎,一般消耗性疾病導致的身體消瘦、虛胖、動輒氣喘、動輒出汗,這樣的身體狀態下,往往也容易出現畏寒怕冷的現象。在中醫理論中,將其歸結為:陽虛、氣虛、氣血兩虛、氣陰兩虛等等,與“虛”相關,是有道理的。
類風溼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系統性疾病,對身體的消耗性比較大,在疾病存在和發展過程中,會消耗身體更多的營養物質,同時,因為活動能力降低、飲食量減少等與疾病、藥物副作用相關的因素存在,讓人體攝取營養物質的品質和數量下降。兩方面因素,都會影響到身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功能,時間久了,可能會造成身體素質的整體下降,身體生理功能的降低,對溫度的適應程度也就隨之降低,當外界溫度低或者降溫時,依靠身體不能提供足夠的能量保持體溫,需要多穿衣服。
在夏季溫度高的環境下,自身耐熱能力又降低,需要身體出更多的汗;因為身體虛弱,動輒出汗,人體也容易出汗。所以,越是體質虛弱的人,夏季越容易出汗,身體表面的潮溼程度就高,對外界的溫度降低、空氣流動越敏感。這樣在空調、電風扇環境下,很容易感覺寒冷。
二、關節區域性微迴圈不好
類風溼關節炎主要累及關節,受累關節,常常存在或高或低的炎症,炎症使關節組織液體滯留、液體交換迴圈能力降低,毛細血管網功能下降,所需要的葡萄糖、氧氣等物質運輸能力降低,不能產生所需要的能量。當溫度降低時,就會覺得關節部位更涼、更冷,加重毛細血管微迴圈不良的情況。
炎症細胞產生的能夠讓人體化學感受器感受到的、產生疼痛的炎症物質,不能及時被運送擴散開去,關節的疼痛症狀就會加重。這也是有的患者,在溫度變化大、季節變換時期,容易疾病加重的原因;也是有的患者,對於天陰下雨敏感、關節疼痛加重的原因。
出現這樣的情況,不要太擔心,這不是疾病加重造成的,而是外界環境、溫度波動造成的,外因去除,一般可以自行調整。但是,對於疾病活動度比較高的患者來說,造成症狀緩解難度增高、增加治療難度,也是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