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上週給大家介紹了口甜的調理方法,不少患者朋友在後臺給我留言,說:“主任,我常常早上醒來第一個煩惱就是感覺嘴巴很苦,這種口苦的感覺甚至會伴隨一整天,這是為什麼?該怎麼辦?”

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講口苦這個話題。

現在絕大部分人存在這樣一種錯誤的認識:口苦就肯定是上火了!得降火。然後各式各樣的涼茶都往自己的胃裡灌,各種降火的招式不厭其煩地嘗試。其實。口苦不止上火這麼簡單。

中醫如何看待口苦

口苦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病症,早在《素問·奇病論》和《素問·痿論》就有專門論述:“口苦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病名曰膽癉,……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肝氣熱,則膽洩口苦筋膜幹”。

這些記載不僅首次提出以口苦為主症命名為“膽癉”,而且指出了膽熱、肝熱是形成口苦的主要病因,膽洩上溢是口苦形成的主要病機,為口苦病證的診治奠定了基礎。

但是,根據後世醫家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認為,引起口苦的原因不只是膽熱、肝熱,其他臟腑有問題,也會引起口苦。

不少人有過在感冒期間感到口苦的經歷,而這種口苦往往在感冒的中期,如《傷寒論》記載:“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這種口苦屬於中醫裡的少陽病,指病邪處在半表半里之間,正邪相爭而出現往來寒熱,邪犯少陽經氣機不利,肝膽失於疏洩而致口苦。

這類人常見症狀:口苦咽乾、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食慾不振。

推薦:小柴胡湯。它出自漢代張仲景《傷寒論》,是“和”法的經典方劑,該方由柴胡、黃芩、人蔘、半夏、甘草、生薑、大棗組成,既能治療外感熱病,又能治療內傷疾病,可和解少陽,疏利肝膽,通達表裡,從而解決少陽鬱熱引起的口苦問題。

《靈樞·四時氣》指出:“膽液洩則口苦”。膽汁是“肝之餘氣洩於膽,聚而成精”,膽附於肝,與肝互為表裡,肝經屬肝絡膽,膽經屬膽絡肝,病變常相互影響。肝膽溼熱是引起口苦的常見原因,多因感受溼熱之邪或脾胃運化失常,溼濁內生,蘊而化熱,或嗜酒,過食肥甘辛辣,釀生溼熱,影響肝膽疏洩功能而致口苦。

這類人常見症狀:口苦,心煩易怒,頭昏暈痛,面紅目赤,兩脅脹痛,舌邊紅,苔薄黃,脈弦數。

推薦:龍膽瀉肝湯。它由龍膽草、柴胡、黃芩、山梔子 、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生地、甘草10 味中藥組成,能瀉肝膽溼熱,從而消除口苦。龍膽瀉肝湯為苦寒之品,瀉肝火重劑,用藥要“中病即止”,不宜久用,否則會損傷脾胃。

現代人工作、生活壓力較大,思慮過度,還常常熬夜,肝氣鬱滯,脾胃損傷,導致肝膽疏洩不利,脾胃運化失職,就會出現口苦。

這類人常見症狀:口苦,口淡食少,脘腹脹悶,四肢倦怠,脅肋脹痛,大便時干時爛,心煩鬱悶,舌淡紅,苔薄白,脈弱。

推薦:柴芍六君子湯。它由柴胡、白芍、黨蔘、白朮、茯苓、陳皮、法半夏、炙甘草等組成,能疏肝理氣,健脾祛溼,解除此類患者的口苦之擾。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物質生活大大豐富,人們的飲食結構也都有了很大的改變,不少人喜歡過食辛辣煎炸、肥甘厚膩、生冷寒涼之品及難以消化的食物,或平素常以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為主食,造成飲食積滯或痰溼內停,阻滯氣機,久而化熱,導致膽氣上逆出現口苦。

這類人常見症狀:口苦口臭,噯腐吞酸,脘腹脹滿,噁心嘔吐,大便不暢或燥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或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推薦:枳實導滯丸。不少人感到奇怪,明明是口苦不適,主任您還開這麼苦的中藥,不會加重不適嗎?中醫有“以苦治苦”之說,枳實導滯丸由黃芩、黃連、大黃、枳實、神曲、茯苓、白朮、澤瀉等藥物組成,主治溼熱食積證,能很好地消食導滯、清熱祛溼,從而消除口中苦味。

溫馨提示

中醫認為,有諸內必形諸於外,身體任何的不適症狀往往是疾病的外在表現。因此,口苦時間短者,可以通過以上方式做自我調整,如口苦時間超過1周未改善者,應該及時至醫院就診。口苦並非都是火,切勿盲目自行服用寒涼藥物而延誤病情。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吃雞蛋的三“不要”你知道嗎?建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