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表示患者病情十分嚴重,以至於無藥可救的程度;還可借喻某件事嚴重到無可挽回的地步。
那麼,“膏肓”究竟是什麼?為何病到了“膏肓”,就好不了?
“膏肓”一詞,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左傳·成公十年》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公元前581年,晉景公重病。當時的名醫——醫緩給其治病,斷言道:“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根據醫緩所說,疾病到了“肓之上,膏之下”,這個部位既不可灸,又不能行鍼,藥力也達不到,病到了這裡,就治不好了。
追本溯源,膏肓在哪“膏肓”其實是人體的一個部位。根據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
膏:“肥也,人脂”,肓:“心下膈上”。
所以,“膏”指的就是心尖的脂肪,“肓”指的是心膈之間的膜。
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也提到過“膈中之病,名曰膏肓”的說法。
膏肓所對應的穴位,被稱為“膏肓穴” ,或“膏肓腧(shù)”“膏肓腧穴”,《聖濟總錄》將其歸於膀胱經。
古人肯定了膏肓的重要性,但它究竟是什麼,為什麼重要等問題,尚且存在爭論。因而,調理膏肓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運動膏肓,身體健康所以說,膏肓本身可能不是實質性的,但它周圍的經絡、穴位、臟腑和腺體極其豐富,且大多是生命的要害所在。因此,“病入膏肓”才成為人們望而生畏的成語。
膏肓對人體的健康這麼重要,如何通過導引運動,才能有效地刺激和鍛鍊到位?
1、金剛揉球:選自張廣德《和胃健脾》
預備式:並步站立;
第一動:隨吸氣,開步擺臂與體側;
第二動:隨呼氣,握拳前衝於腹前;
第三動:隨吸氣,左肩沉送右肩提;
第四動:隨呼氣,右肩沉送左肩提;
第五動:同第三動,第六動同第四動;
第七動:隨吸氣,重心左移臂外分;
第八動:隨呼氣,手腳回收勢還原。
要點:揉肩時強調固定髖膝、沉肩前送,做到形在揉肩實糅腹,意在丹田。
注意事項:飯後1小時內忌練。
2、揉肩暢肺:選自胡曉飛《乾隆養生術》站式
預備式:並步站立
第一動:隨吸氣,左腳開步右肩提;
第二動:隨呼氣,右肩沉送左肩提;
第三動:隨吸氣,左肩沉送右肩提;
第四、六動同第二動,第五、七動同第三動;
第八動:隨呼氣,手腳回收勢還原。
要點:鬆靜站立固定髖膝、沉肩前送,做到形在揉肩實糅腹,意在丹田。
注意事項:飯後1小時內忌練。
3、揉肩暢肺:選自胡曉飛《乾隆養生術》坐式
預備式:端坐於方凳上,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臂置於大腿內側,掌心相對。
第一動:隨吸氣,左肩沉送右肩提;
第二動:隨呼氣,右肩沉送左肩提;
第三動:隨吸氣,左肩沉送右肩提;
第三、五、七動同第一動,第四、六動同第二動;
第八動:隨呼氣,兩張還原於腿上,中衝置於鶴頂,眼視前方。
要點:鬆靜站立固定髖膝、沉肩前送,做到形在揉肩實糅腹,意在丹田。
注意事項:飯後1小時內忌練。
4、玉龍吐珠:選自胡曉飛《太極五行養生功》
預備式:並步站立。
第一動:隨吸氣,身體半面左轉,同時兩臂內旋外擺於體側;
第二動:隨呼氣,身體迴轉,重心右移下蹲成丁步,同時兩臂回收,兩掌搭腕於腹側;
第三動:隨吸氣,左腳上步成弓步,同時,兩臂前擺於體前;
第四動:隨呼氣,重心後移成虛步,同時,兩臂纏腕回收與胸前;
第五動:隨吸氣,重心前移成後踮步,同時,兩肘下落,兩肩上提,兩肩胛骨後收,下頦上抬觀天;
第六動:隨呼氣,重心後移還原成虛步,同時,兩掌合於胸前,將頭回正;
第七動:隨吸氣,身體右轉,同時,兩掌分開撐於體側;
第八動:隨呼氣,左腳回收,同時,兩掌還原於體側,成並步站立式。
要點:動作協調連貫,姿勢中正安舒;重點在藏頭縮項的同時肩胛骨大幅度內收,以刺激“膏肓俞”,意在“膏肓俞”,呼氣時可輕吐“呬”音,以益肺助氣,預防感冒。
注意事項:飯後1小時內忌練。
常練膏肓,宅得健康需要提醒大家,鍛鍊膏肓所獲得的健康效果,來自練習中意、氣、形三者協同的作用。
動作時要有意念的引導,意守膏肓或膏肓俞;同時採用慢細勻長的腹式呼吸,促進血液迴圈和氣血流通、增強心肌和膈肌功能;最後,肢體導引能夠起到運動膏肓和膏肓俞的作用。
此外,健身氣功中的易筋經的“九鬼拔馬刀”,六字訣的“呬字訣”,五禽戲的的“熊晃”、“鹿奔”、“鳥伸”和“搖轉轆轤”等練習,對於調理“膏肓”或“膏肓俞”都有很好的作用。大家不妨利用餘暇時間,趁間便做,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尤其現在的隔離日常,飲食油膩過剩又缺乏運動。加強練習,度過一個“宅而不廢”的居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