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何為疾病?科學解釋是:疾病都是由應激反應引起的,或因應激反應而加重。這裡所說的應激反應就是人體興奮狀態下的著急上火。而鬆弛反應則是減輕應激反應的一種有效方法。鬆弛反應就是人體恬淡狀態下的虛無入境。所以老子提出的“致虛極,守靜篤”即是提高自身修養的重要方法,又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養生原則。

古人認為:求靜是養生與修道的必然的基本方法。對於養生來說一切生命的源泉,都是從靜中而來,那是自然的功用。在自然界中,萬事萬物的成長,都是從靜中充沛它生命的功能。在靜中成長,在動中凋謝。人的生命,經常與活動對等的是休息,睡眠是人需休息的一種慣性姿態,人生往復不絕的生命動能,就是靠充分休息而得到新的生機。

致虛極就是要做到空到極點,沒有一絲雜念與汙染,空明一片。守靜篤就是講的修煉功夫,要專心致志守住心。“致虛極,守靜篤”這六個字把修道做功夫的方法與修道的境界和層次都包括了。

靜就是人在思想安靜,意念集中,摒除雜念的基礎上出現的清醒,輕鬆,舒適的境界,它不同於我們興奮時所處的清醒狀態,又不同於我們熟睡時的無知狀態。而是在只有一種意念狀態下的身心安靜,並且要保持一段時間。心中無物為虛,念頭不起為靜。

科學表明,當人體進入靜止狀態時,不但主觀上會產生一種舒服的感覺,客觀上身體也會發生變化。比如,當人體處於安靜狀態下,身體能量消耗減少,人的副交感神經處於興奮狀態,使人體在興奮狀態下保持生理平衡,能幫助身體蓄能,減慢心跳,降低血壓,節省不必要的消耗。象高血壓患者可以通過靜把血壓降下來。所以中醫認為:人體入靜能夠養生保健治病。

佛家講究“戒,定,慧”就是以靜禪定為中心,然後達到般若智慧的成就。人類的知識,都是從後天生命的本能,利用聰明,動腦筋而來,靜是培養接近先天智慧的溫床,智慧都是從靜中得來的。所以說,入靜是一種對身心都有好處的養生方法。

靜不需要刻意去求的。靜是一種清修境界,很多人在開始修煉時並不能達到這種境界,總希望藉助方法和技巧以迅速達到這種境界,其實這和真正的靜是相違背的,因為尋找方法和技巧的過程就是求靜的過程,是一種慾念,就是心不靜的表現。

其實靜便是靜,用心求靜,求靜又加上方法,那豈不是愈來愈多一番動亂嗎?我們人的心理還是生理都習慣於動,而非靜。心理方面我們的意識,知覺,思想,情感,無時無刻都在變化之中。在生理方面,血液的通行,神經的感受,氣息的執行,也無時無刻都會發生苦樂的感受,一些身體有病的人在靜坐時,就能感覺酸,疼,冷,熱,癢等感覺。當靜坐時心懷雜念時,比起動時更加煩躁不安。

如何入靜?首先要認清自己的心,不要逃避,了解自己為什麼要靜坐,找到自己靜坐的目的,承認這些紛擾的思緒只是靜坐的第一功效。就像一杯渾濁的水,當它本來渾濁的時候,根本看不見有塵渣,只有在靜止狀態下,塵渣才會向下沉澱。並不在靜止下有了塵渣,而是本來就有塵渣,因為靜止才被發現。

所以我們可以把入靜過程中產生私心雜念當做一個修煉的目的,不必苛責自己,用心體察自己,找到問題的根源,人在安靜時想睡覺,不妨就去睡覺,等睡好覺了精神氣爽時,再來靜坐。

入靜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身體會隨著入靜的深入也會發生有益的變化,做事貴在堅持,入靜也是如此。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調養免疫力” 無限極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