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指乙為清明,
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
蓋時當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故名也。”
清明
農
歷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 ,時值每年4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15°時,氣溫升高,雨量增多,中國大部分地區日平均氣溫已升到12℃以上,鄉村則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分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三候虹始見。
清明時節養生,重在與天地自然同氣相求。注意飲食、起居習慣與氣候相適應,對身體和精神都有益處。
清明養生知多少
1、防春瘟
清明氣候還不穩定,偶有寒流侵襲,晝夜溫差較大,影響人體呼吸系統的防禦功能,使人體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各種致病菌。春瘟預防方法:
注意居室通風,儘量少去人多的地方;應多吃“柔肝”的食物,飲食宜溫,以清補為主,如薺菜、山藥、菠菜、韭菜、銀耳、大棗等。少吃煎炒油炸的食物,少吃海產、羊肉等熱性食物;適當進行鍛鍊,增強自身抵抗力;準備一件可隨時穿脫的外套應對溫度變化。春瘟是指春季常見的、具有傳染性的熱性疾病,包括流感、流腦、猩紅熱、麻疹、痄腮、風疹等,發病突然、熱象偏盛、容易傷陰。
2、防哮喘
每年清明前後是過敏性哮喘的高發期。清明時草木吐綠、百花競放,空氣中飄散的各種致敏花粉增多,容易引發哮喘。加之春季風沙、揚塵天氣,可吸入顆粒物的濃度增加,同樣會導致哮喘發作。
對花粉及植物過敏的市民儘量不要去公園或植物園,如一定要外出,也應戴上口罩;出行時應選擇好時間,一般來說,中午和下午空氣中花粉飄散濃度較高,應儘量避免該時段出行。
另外,預防呼吸道感染也是預防哮喘的重要環節,應注意根據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物,避免受涼感冒。
3、慎食“發物”
清明時人體陽氣多動,向外疏發,內外陰陽平衡不穩定,氣血執行波動較大,稍有不當,就會導致心血管、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疾病。清明時體內肝氣也特別旺盛,肝木過旺,乘克脾土,就會影響脾的功能,還可使人情緒失調、氣血執行不暢,而“發物”是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之品,此時食用可能導致這些疾病加重。
應慎食的發物包括帶魚、黃魚、鯧魚、蚌肉、蝦、螃蟹等水產品;還有公雞肉、雞頭、豬頭肉、鵝肉、驢肉、羊肉等禽畜類。
4、多食養肝之品
清明時宜多食枸杞、大棗、豆製品、銀耳等對肝臟有益的食物,滋補肝之不足或預防肝臟功能下降。
麥冬粥
麥冬
20克
粳米
50克
紅棗
5枚
白糖
適量
做法:麥冬去心,用溫水浸泡片刻後與粳米、紅棗同入沙鍋內。加水500毫升,以文火煮至麥冬爛熟、粳米開花時,放入白糖,攪勻稍煮片刻即可。
功效:養陰潤肺、益胃清心
適宜人群:肺、胃、心陰液虧虛所致的燥咳無痰、乾咳咯血、心煩不眠、咽乾口燥、胃脘熱隱痛、納少乾嘔、飢而不欲食等適宜服食。
枇杷銀耳湯
新鮮枇杷
150克
銀耳
10克
紅棗
5枚
做法:1.銀耳用冷水浸發清洗乾淨,放入碗內加少量水,上籠蒸至銀耳粘滑成熟;
2.選新鮮枇杷剝去皮,挖籽,切成小片待用;
3.洗淨鍋,放清水燒開,先下蒸好的銀耳,燒滾後再放入枇杷片和白糖即成。
適宜人群: 適用於肺熱傷陰,肺燥咳嗽不爽,肺結核等病症。
5、運動養生
6、情志養生
為了不影響肝的疏洩和陽氣的生髮,應學會調節自己心態,儘量使心情舒暢,努力做到心平氣和,寬善待人,保持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
綜合整理、圖文排版:院辦
杭州市紅十字會醫院
仁愛精醫 勵志敦行
服務號 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