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私密部位與小腹均歸肝經,若肝氣鬱滯,那兩處便極易交通堵車。
寒主收縮,最喜歡蜷成一團不運動,最喜歡在這個堵車的地方睡大覺,合成肝經寒凝氣滯之症。
小腸疝氣,睪丸炎、附睪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等,都可因此症而起。以舌淡苔白,脈沉弦為辨證要點。
天台烏藥散,出自金元名醫李杲撰《醫學發明》,能行氣疏肝,散寒止痛,用治上述症狀。
組成:天台烏藥、木香、小茴香(微炒)、青皮(湯浸,去白,焙)、高良薑(炒)、檳榔(銼),川楝子、巴豆。
且看本方如何起效。
首先,身體是個大環境,氣機堵車於肝經,肺氣脾氣腎氣均會受連帶影響。
掌舵的烏藥辛香善行,肝肺脾腎膀胱經不順之氣,都可派它理一理,順一順。並以其溫通,散寒止痛。之所以特意標註天台烏藥,是因天台山生長的烏藥是烏藥中的明星,品質最佳。
大人物後面總有個貼身助手,烏藥全面撒網順氣,辛香又散寒的小茴香重點出擊,溫腎暖肝和胃,行氣止痛。避免肝不好導致肝胃不和,避免影響同源之腎。
青皮青色入肝,苦燥辛香溫通,是疏肝破氣,消積化滯的能手。既能溫通肝經除寒凝氣滯,又能令肝胃相和。
高良薑辛熱,溫胃散寒,消食止痛。讓後天之本脾胃運化得力。
木香辛香苦燥溫通,行氣降逆,利肝膽止痛,健脾消食。可行心腹一切滯氣。
三藥默契配合小茴香,將烏藥的指揮落在實處,並助烏藥的力量更強大,加強其行氣疏肝,散寒止痛之功。
檳榔辛香苦燥溫通,行氣導滯,直達下焦而破堅。有定痛和中,通腸逐水,制肥甘毒之妙。
川楝子味苦性寒,善入肝經,疏肝氣,瀉肝火,去溼熱。就像熱天刮來些微涼風,與上藥之辛溫形成反佐。
同時它還能瀉心火益腎。而心與小腸相表裡,故為心腹痛及小腸疝氣要藥。
巴豆辛熱,能入胃瀉寒積,入大腸行水利竅。是有名的瀉藥。
方中製作方法為川楝子與巴豆同炒後去巴豆而用川楝子,辛熱之巴豆一可制川楝子苦寒之性,二可增其行氣散結之力。二藥與直達下焦逐水之檳榔共助上藥完成工作,並有引藥入病所之妙。
諸藥合力,辛行溫通並苦燥降洩,既可使寒凝得散,氣滯得疏,又可使肝絡調和。共治小腸疝氣,睪丸炎、附睪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等。
關於小腸疝氣,是指小腸從腹股溝的缺損處移位成腫塊。
小腸的主要功能為接受經胃運送過來的飲食物並繼續進行消化,好的用來營養全身,濁液運往下一站。主水液。
肝主疏洩,調暢氣機,有利於三焦水道的通利,協調水液代謝。
寒為陰邪,阻遏陽氣,陽虛不能化氣行水,會致小腸分清泌濁的功能受影響,轉而影響肝氣協調水液,並使肝氣不暢,令肝之宗筋所聚無能。宗筋,循行於體表,聯貫於肌肉之間,會合於前陰部,也指男子生殖器。由此陰囊冷縮,牽引小腸移位並疼痛。
治需散寒除溼行氣、軟堅止痛。烏藥帶領下的諸藥正有此功。
又心與小腸相表裡,心火不除則順移小腸。故治小腸疝氣,又需去心火。而川楝子之去心火又去肝火,可謂治疝氣要藥。
尤其川楝子與巴豆相配,可將疝氣之腫塊去掉並止痛。
關於睪丸炎、附睪炎。由前所述陰器為宗筋之匯,而肝主筋,本方散肝經氣滯寒凝,正可間接用治這兩種炎症。
關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本方既舒肝順氣,又多藥入脾胃溫胃散寒,健脾消食,可令肝胃相和,腸胃舒適。
天台烏藥散用法服法:
古代用法:上八味,先將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麩炒黑,去巴豆及麩皮不用,合餘藥共研為末,和勻,每服溫酒送下。
現代用法:將巴豆與川楝子同炒黑,去巴豆,與它藥水煎取汁,衝入適量黃酒服。此為三次之量。
提醒: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據情況辨證加減,建議找專業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