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始社會,由於生存環境的惡劣,人類為求生存,既要與惡劣的自然環境抗爭,又要與野獸搏鬥,再加上使用簡單的勞動工具,所以在日常勞動和生活中受創傷的機會較多。人類對自身機體的傷病必然要想辦法解除,於是就產生了用植物包紮傷口、拔出體內異物、壓迫傷口止血等治療方法,這就是最早的外科治療方法,也是外科的起源。考古研究發現,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已創制了“砭石”。
《山海經·東山經》雲:“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郭璞注云:“砭針,治癰腫者。”在當時,砭針是用來切開排膿的工具,這是最早的外科手術器械,是刀針的前身。 遠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外科病名的記載,如疾自(鼻)、疾耳、疾止(趾或指)、疾舌、疾足、疥等。到了周代,外科已成為獨立的專科,在《周禮·天官》中將醫分為疾醫、食醫、瘍醫和獸醫,其中的瘍醫即指外科醫生,主治腫瘍、潰瘍、金創和折瘍。 1973年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文獻。書中載有感染、創傷、凍瘡、諸蟲咬傷、痔漏、腫瘤、面板病等38種外科疾病。在疽病下,有骨疽倍白蘞、肉疽(倍)黃芪、腎疽倍芍藥之說,針對不同的疽病,調整藥物的劑量,由此可見中醫外科辨證施治思想的萌芽。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臨床外科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如三國時期名醫華佗在酒服麻沸散的麻醉下進行腸吻合術,晉代唇裂修補術已達到相當精巧的水平(《晉書·魏詠之傳》),外科醫生可開肉鋸骨做截肢手術(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在骨科方面,葛洪創立了以夾板固定治療骨折的方法(引自《世醫得效方》),《肘後方》記載了以手法整復治療顳下頜關節脫位,《小品方》還論述了切開復位法等,史籍記載這個時代的醫家多擅長外科手術,第一部系統的外科專著《劉涓子鬼遺方》也在此期問世。此書為晉末劉涓子著,因託名“黃父鬼”所遺,故名“鬼遺方”。後經南北朝時齊人龔慶宣整理編次,於499年成書,書中介紹消毒方法,重視手術技巧,敘述膿腫切開、針烙引流等術式,內治、外治結合,為後世外科“消、託、補”三大法則的確立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眼科和耳鼻喉科等都日益完備,向技術化和專科發展。《晉書·景帝紀》載:“初帝目有瘤疾,使醫割之。”但因遭敵方進襲,“驚而目出”,手術失敗。《梁書·鄱陽王恢傳》和《北史·張元傳》都記載金針撥白內障的手術。《隋書·經籍志》記載,梁有《陶氏療目方》5卷,甘濬之有《療耳眼方》14卷及《癰疽耳眼本草要鈔》9卷等,其中《陶氏療目方》是首部眼科專著。從皇甫謐《針灸甲乙經》記述耳鼻喉疾病的針灸療法,到葛洪《肘後備急方》記載的耳、食道、氣道異物治療等,均表明人們當時對耳鼻喉科疾病已有了深入的認識。據《隋書·經籍志》所載,南朝醫學分科有小兒科、產科、婦女科、癰疽科、耳眼科、傷科、瘧疾、癆病、癩病、軟腳病、飲食法、養生術、男女交接術、人身圖、獸醫科(馬牛駝騾)、印度醫方等科,足以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醫學分科已發展得相當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