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Spiegel和Wycis首先將腦立體定向技術用於精神病治療。由於該技術定位準確,損傷範圍小,操作亦較簡便,為藥物及其他治療方法無效的精神病患者提供了一種容易接受的治療途徑。2008年,隨著DTI/MRI/CT多圖融合定位技術應用於臨床,結合多學科的協作診斷(神經解剖、神經生理、結構性和功能性影像技術、神經內分泌等)形成了“現代精神外科學”,為藥物難治性精神障礙患者開闢了另一種有效的治療途徑。
精神分裂症是一類病因不明的多因素精神疾病,與遺傳、神經發育、神經生化及心理社會因素等有關。其中神經生化的研究備受關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機制便是調整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遞質,達到新的平衡而控制精神病性症狀,腦立體定向手術治療精神疾病也基於此。人腦思維、情緒、行為及認知等精神活動的神經解剖部位被公認在邊緣葉、 丘腦、丘腦下部、杏仁核以及扣帶回(束)等組成的邊緣系統。立體定向手術治療精神分裂症的理論便是在邊緣系統的環路或區域內製造不同組合、對稱調控灶,調節神經遞質分佈和含量,打破病理性平衡,使腦內生化遞質和神經傳導重新整合,達到新的平衡,以消除或減輕精神病性症狀。
以下透過一則病例輔以說明
患者林海(化名),男性,21歲,高中肄業。4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失眠,成績退步,人際關係緊張,常說錯話或得罪人,認為同學在背後說他壞話,想盡各種辦法要折磨他,寧願待在家中也不願去上學,因曠課過多予以休學處理。家屬帶他去當地三甲醫院,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因林海不承認患病,藥物服用並不規律,病情仍時有發作。
自確診以來,林海先後住院治療5次,每次出院後病情就會復發甚至加重,夜間睡眠質量差,常無故發脾氣,曾於2019年受命令式幻聽跳下窗臺致雙腳踝骨骨折,同年持刮鬍刀割舌頭,擔驚受怕的家屬加強監管力度,全天24小時輪流看護不離身。近半年強迫思維及行為加重,常躺在地上打滾、無故大喊大叫、做事毫無頭緒、拒絕與人溝通交流、旁若無人地與幻聽對話,因擔心兒子再做出危險行為,其父向我科尋求進一步治療。
考慮到患者年齡較小,病史較短,但病情惡化得非常迅速,學習、生活和社交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尤其對幻聽指令絕對服從,易做出不尋常或難以預料的危險行為,嚴重影響其正常生活,在藥物治療無效的情況下,專家建議選擇微創手術治療。
術前麻醉
術後,林海轉至ICU病房,隔天回到普通病房。在病房裡,林海已經完全清醒了,對比術前怪異行為、敏感多疑、思維紊亂等症狀,術後獲得較好治療,幻聽也得到較好控制,僅需後期透過少量服藥對症治療殘留症狀。
術後查房
術後半年隨訪,林海的幻聽症狀基本消失,情緒恢復如常,再無危險舉動出現,可正常與家人溝通,輔助其母完成一些簡單的家務活。問及今後的打算,林海告訴專家,他準備報名參加高中復讀班,以此結交更多的新朋友,迴歸普通人的生活。
針對上述患者的情況不難看出,手術對精神分裂症患者興奮衝動、傷人毀物、幻覺妄想、自傷自殺等陽性症狀改善明顯,對於起病時間晚、病程短者更有效。
術後日常生活能力和社會功能缺陷有明顯改善。患者因術前病情嚴重,病史冗長,反覆住院,或因有攻擊行為而被家屬限制行動,或長期在精神病院住院治療,且服藥量大等原因導致社會功能嚴重受損。術後消除或減輕了患者的精神症狀,為患者進行有效的人際交往提供了基礎和條件;另一方面,由於術後明顯減少了藥物用量,藥物的不良反應也隨之減輕,患者的認知功能得到改善。因此,腦立體定向手術能改善難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會功能,提高患者社會適應能力及延緩衰退。術後智力和記憶遠期隨訪結果顯示,術後病人智力、記憶測試分值均有明顯提高,可能與病人精神症狀緩解,注意力及合作程度改善有關。
總之,腦立體定向術對於難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來說,不失為一種可選擇的治療手段,手術療效明顯,穩定性和安全性較高。但必須嚴格按照手術適應證標準選擇病例,根據核心症狀選擇治療靶點,精確定位,準確把握調控的範圍;同時各學科醫生應密切配合進行手術;術後應進行電解質方面的監測和磁共振、腦電圖的複查,家庭與社會多方共同努力,定期隨訪,根據病人術前、術後症狀變化,調整藥物種類及劑量,堅持藥物的維持治療,配合心理治療,使患者早期建立正常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參與社會活動,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對鞏固術後療效起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