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健脾穴的健脾道理是什麼?在以往的內容當中,講過健脾,健脾也是大家特別關心的話題。為什麼?因為脾在人體的五臟當中為後天之本,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大家都特別注重,而且經常你去看中醫的時候,看看舌苔,摸摸脈象。很多人說,你脾虛,而大家日常生活當中也非常容易出現睏倦疲勞的現象,也往往自詡是脾虛。

那到底脾有什麼樣的重要作用?脾有三大作用。

第一、是主運化水谷。運化水谷就可以理解為是對營養精微物質的消化吸收,把好東西給吸收,利用了。

第二、是運化水溼,也就是把你身體當中不能夠吸收利用的東西,垃圾的東西,代謝的產物,把它加以清除的過程。一個是吸收,一個是清除,兩者合二為一,就是叫脾主運化,把身體非常好的營養精微物質加以吸收,利用,運到身體的可以需要的地方去;而不好的東西排出體外。如果此過程出現了問題,就造成了身體得不到營養精微物質,所以出現了非常睏倦疲勞的現象,而身體的內在的代謝產物,或者是營養精微物質過度的堆積在身體當中就形成了很多的垃圾。所以經常形容叫做脾氣虛、脾虛生溼、聚溼生痰、因痰生瘀,這就是一個疾病不斷由淺到深,由輕到重的一個發展過程。所以脾在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脾還有第三個作用,就是統血的作用。統攝血液在脈道當中正常的流行。

如果提到身體當中有健脾作用的穴位,大家可能非常熟知的,可以隨便馬上就可以提出來的,像足三里、陰陵泉,氣海等等這樣的一些穴。但是這些穴位都沒有成為叫健脾穴,就沒有給它一個健脾穴的名號,那麼什麼是身體當中的健脾穴?

以前的節目當中講過,就是章門穴。章門稱謂叫做脾的募穴,募就是募集臟腑之氣的特殊的穴位。募穴都分佈在人體的胸腹部,募集每一個臟腑的臟腑之氣,所以脾的臟腑之氣就會匯聚在脾的募穴,章門位置。

首先來看一看章門穴怎麼來找?

當一吸氣,摸到自己的肋弓,沿著肋弓下緣往下找,肋骨一共12個,五個肋骨是和胸骨形成胸肋關節,五個肋骨,就是從六到十肋骨相互融合,形成肋弓。但是,第十一和第十二肋就會形成遊離肋。遊離肋就是沒有形成肋弓,就是一個肋骨出來出了一個肋軟骨頭,在這可以彈動,有移動性。

所以,當吸氣收腹,沿著肋弓往下,在你的側腹部,你摸到一個可以彈動的軟骨頭,此位置就是第十一肋端,叫做章門穴。有的朋友會說穴不好找,第一,我摸軟骨頭,彈都不彈動,我怎麼好像感覺的沒有那麼明顯。第二,體型比較胖,我為什麼喜歡聽健脾,就是因為我體型比較胖,健脾不就利溼了嗎,不就化痰了嗎,不就可以讓人體的代謝產物更多的排出了嗎?那麼,人體的體重和人體自身的代謝水平是不是就發生變化了,這也是一個學習的出發點。所以,必須要找準穴位。

因此我教給你一個更為簡單的取章門穴的方法,就是用屈肘法去找。當你去找做極限屈肘的時候,你肘尖夾在你的腋窩下,胸脅的側面,肘尖下對著的部位正好是肋弓,沿著肋弓畫條線,跟肘尖相交,此位置就是章門穴。

當你找到這個位置,把你的手指立起來,往裡面用力點下去的時候,你都會感覺到明顯的痠痛。這種痠痛是有點不能忍受的痠痛,而且是一個點狀的痠痛,有點像什麼?骨頭的表面,如果那個筋膜拽著有點發炎,往往就是這種型別的疼痛。比如說像的頸肩部肩胛骨,某些部位上你沿著骨緣一摸,它很疼,甚至有點痠痛感刺痛感,這就是這種型別的疼痛。

為什麼這裡出現了這樣明顯的疼痛?

搞清楚原因也就搞清楚了穴位為什麼能夠調節的脾的功能,有健脾的功能。在說明這一點之前,先說說中醫學對脾在腹部,這種主代謝功能的認識。在足太陰脾經的經脈循行原文當中,也就是《靈樞 經脈》當中有這樣的記載,說這條經脈沿著下肢的內側向上循行,到達腹股溝的位置的時候,進入腹股溝內,叫“入腹屬脾絡胃”,屬就是那個屬於的屬,又讀“zhu”,意思就是說,在這就要屬於脾,然後聯絡胃。

普遍的理解,脾是中焦。那麼盆腔、兩個髂前上棘連線以上,橫膈以下之間為中焦。那怎麼就直接從腹股溝這兒,盆腔的下部一進腹就屬脾絡胃了?原因是在腹部,脾的主代謝、主運化的功能,實際上指的就是的腹壁,腹壁是由腹部的肌肉,還有底下的壁腹膜,髒腹膜,以及在深部的一些腹腔內的較大網膜等等這樣的一些結構,多層次的結構共同來組成。

就拿肌肉為例,腹腔之外的肌肉,表層的,深層的,有橫著走的,有有豎著走的,所以這樣的一層結構就使得的腹壁具備了一種腹壓的作用,就他可以產生腹壓,腹壓對人體的內臟功能是非常的重要,胃腸道的蠕動,腺體的分泌都依賴於這種腹壓的調節,才能讓他具備生理型的節律。節律一變,你的代謝機能、代謝能力就發生了變化。所以腹壓太高,腹壓太低,都會影響你的消化吸收和代謝機能,脾就是指的這種調節腹壓的能力,也就是透過腹壁的收縮張力的變化來調節腹壓的。

在這時候想一想,不管是斜著走的,橫著走的這些肌肉是不是都得附著於的骨骼之上,才能產生牽扯收縮的力量。下面是的髂骨,骨盆;上面是肋骨,胸骨,肋弓。那麼骨盆是固定不動的,它的穩定性非常的強,而肋弓也幾乎不動,只有遊離肋,十一、十二肋端位置,是一個彈動的軟骨頭。所以肌肉附著在此,此位置又可以有所移動,而在這個位置的深部內側,在肋骨的內緣,又是橫膈的附著區。

所以此位置是調節的腹壓,以及橫膈上下升降運動的核心位置。還記得以前在足少陽膽經的講解當中專門講過,膽經的很多的穴位都具備這種調節的作用。所以,人體的少陽經脈才是人體氣機轉樞之所,章門穴也正因為有這樣的一個獨特的解剖結構,所以才能夠透過調節腹壓來調節身體,脾在轉運的能力。因此,古人認識到這樣一點,多麼智慧,認識到現代醫學才認識到了這樣的一個功能的特點,就把穴位定在了第十一肋軟骨頭上的章門穴。

總之地在臨床當中,如果想健脾,那就透過各種各樣的刺激的方法來刺激肋軟骨頭,產生彈動,透過這種彈動來調節腹壓,透過調節腹壓,來調節脾的轉運功能。脾就涵蓋了脾主管理的胃,而胃能又統領的大腸與小腸,所以脾那就包括了胃,大腸,小腸以及相關消化道的腺體。

那麼怎麼做才能夠起到這樣的調節作用?

給大家介紹一個你自己可以操作的養生保健的方法;首先你還是要找到第十一肋軟骨頭的章門穴,用剛才屈肘,肘尖和肋弓交界點這樣一個方法,找到十一肋的肋端。這個當找到位置的時候,用你的拇指放到此位置,拇指點在十一肋的肋軟骨頭上,然後其餘四指放到你的腰的側面。如果你用力一捏的話,你可以把你的腹側部的肌肉把捏起來,這就起到了第一個作用。就是你能夠抓住穴位。這是在一側,同時另外一手也放到另外的一側章門穴的位置,同樣四指也放到後面。也就是手叉腰,這麼放著。

當這樣放著了以後,做一個特別簡單的動作,就是左邊捏一下,右邊捏一下,交替進行。這個動作的速率根據你的手的力量,你自己掌握,如果你手沒什麼勁兒,您就兩隻手一起一邊捏一下,再捏另一邊。

透過這樣的提捏的刺激就使得的肋軟骨頭髮生了彈動。肋軟骨頭一彈動,馬上的腹壓就產生了變化。所以如果你堅持做三到五分鐘的時間,你就會感覺,第一、神清氣爽,氣機有升降的效果。第二、原來比較鼓脹的,飽滿的胃,腸道飽滿的腹部就開始鬆弛下來。

如果你特別的撐,你這樣做一做,馬上你會覺得比較通暢,甚至有些飢餓的感覺了。如果兩邊比較鬆弛,這樣提捏一段時間以後,每天堅持反覆地做,經過一週到兩週的時間,你就會發現,原來你鬆弛的肚子就開始變得稍微收緊了。

所以,它既可以幫助降腹壓,又可以升腹壓,既可以對脾胃比較脹滿的情況,能夠有鬆弛緩解的作用。第二,又可以對腹部,比較鬆軟的,這種脾胃虛弱的狀況又可以起到一個提升的作用,所以不同的人做了以後效果不同。

12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舌象與五藏六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