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本文是鍾孟良醫生的口述記錄。鍾孟良,原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院長。北京中醫藥大學首屆中醫碩士研究畢業,師從我國近代皇家醫學傳人,清太醫院院士趙文魁之子—近代著名溫病學家趙紹琴教授,並得其醫學真傳。臨床、教學、科研四十年,為享譽海內外的知名中醫疑難雜症專家,曾經主持大型中醫醫院業務技術工作近二十餘年。任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委員。“中華全科醫師雜誌”,“中國醫藥學報”常務編委等職,臨床精於辯證施治,療效卓著。
一、什麼是中風?中風在中醫上是指突然之間、倉促之間出現人的昏迷、摔倒、撲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一系列症狀,就是西醫所說的腦卒中、腦梗塞、腦淤血,根據中風發作時症狀的不同,可辨證分為中經絡和中臟腑兩類,中醫治療中風歷史悠久,在中風急救方面,幫助病人恢復神志,減少死亡率方面,中醫也有自己特殊的優勢。
二、中醫對中風是如何辨證的?
中醫對中風的辯證,大致可分為中經絡和中臟腑兩類,出現顏面的神經麻痺,或者是肢體麻木,活動的不隨意、癱瘓,叫做中經絡;如果出現神志昏迷、撲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狀,叫做中臟腑,出現中臟腑,肯定有中經絡的症狀表現,其中中髒又可分為閉證或者脫證,所謂閉證,就是風火痰濁導致的昏迷,中臟腑如果病情加重了,就可以導致脫證,一般出現脫證症狀,病人在半天之內可能就會死亡。
三、中風的高發人群
中風大致有以下幾類人群容易高發:一是有家族史的病人,比如說家中某一代人中間,可能都出現了中風現象,但是家族史中高發中風病人並不多見;第二類是肥胖人群,如有高血壓、高脂血症的病人,血液粘稠度比較高,這種人群容易發生中風;第三類是生活極其不規律的病人,這類人血壓不穩定,容易導致動脈附壁血栓、風溼性心臟病,形成心房纖顫,並且發作頻繁,當附壁血栓脫落後就會導致中風。
四、中風發生前有哪些預兆?
一般中風在發生之前,會出現一些徵兆,如病人突然出現肢體運動異常或者感覺出現異常,四肢麻木,或者劇烈頭痛,心情極其煩燥,站立不穩,雙眼蒙黑,這些都有可能是中風的前兆,而中風的根本原因,則是內臟的積勞、積虛、積損,內臟頹敗導致。
五、導致中風的原因有哪些?
中醫對中風發病機理的解釋,中風不是一種誘因引發的,而是長期誘因的積累,導致的結果,長期原因有以下幾點:一久食不節;二五志過極;三是不注意養生;四過度疲勞、過度損害;五特殊體質的人,如風溼性心臟病患者,中風病雖見之於猝然,而其發病之根由乃是長期內傷、積勞、積損、頹變,導致陰陽氣血逆亂、猝暴之變而產生,其病位在腦,與心、肝、脾、腎相關。
六、中風的治療
中風可辨證分為中經絡和中臟腑兩類,中經絡要用活血、滌痰、化飲的藥物疏通經絡,中經絡面癱型要用益氣祛風,通絡牽正的方法,將益氣藥、祛風藥配合起來,再加上蟲類藥,達到能夠疏風滌痰的作用,必要時還應配合針灸治療;如果是中經絡偏癱型,要用清肝熄風、清火滌痰、祛風牽正的方法治療;中臟腑是中風裡面的重急症,如果是陽閉,急救要避免出血,同時還要用清火降火的藥,將通經活絡的東西配合起來,幫助病人渡過危機期;陰閉的治療要點是滌痰,通經活絡、宣竅,生命指徵穩定以後,及時的治療殘廢,減少致殘。
七、中風與癇證、痙證、厥證如何區別?
第一,將中風和癲癇病分開,癲癇病就是老百姓常說的羊羔風,患者有神志昏迷,牙關緊閉,口吐涎沫的症狀,醒過來以後,沒有任何後遺症反覆發作,沒有口眼歪斜,也沒有半身不遂,只是暫時性的神智甚至喪失,這是癇證;第二痙症,患者會出現角弓反張,手足痙攣等症狀,痙症也沒有後遺症;第三需要和厥證區分,患者雖然神志喪失,但是沒有出現偏癱、口眼歪斜等症狀,過一段時間患者可以自行恢復,所以中風與其他疾病的區分,需要抓住中風的特點。
八、突發中風如何急救?
中風患者的急救,首先要弄清楚情況,觀察患者的症狀表現,避免手忙腳亂;第二就是不能亂動病人,讓病人儘量保持安靜,判斷病人是腦出血還是腦梗塞,採取積極有效的急救措施;需要搬動的病人,建議一定要平持位移,平穩地到達醫院,讓出血快速地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