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醫務人員在實際工作中,總會碰到有患兒家屬有這種疑問:“我孩子那沒小,連血管都看不到,為什麼醫生要給他開啟點滴?”

某乎上也貼出了“一個全世界公認的原則:能口服藥的,就不打針;能打針的,就別再輸液。”而有家長認為,靜脈點滴越早、抗生素越貴越高階,孩子的病就好得越快。那真的是這樣嗎?

這裡,小吳藥師要先跟大家理清一個概念:我們平常說的打點滴、輸液,也叫靜脈滴注,是一種給藥途徑,而不是網上大家口中所說的抗菌藥物靜脈輸注。也就是說,輸液裡溶配的可能會是抗菌素,可能是其它藥物,也可能只是鹽水或糖水……。

兒童常用的給藥途徑有口服、靜脈滴注、靜脈注射、肌內注射、皮下注射、直腸給藥等。給藥途徑不僅影響藥物吸收,而且關係到藥物發揮作用的快慢、強弱及作用時間的長短。兒童各生長髮育階段的生理特點和病情需要均不相同,今天,小吳藥師就給大家理一理兒科常用的給藥途徑吧。

口服給藥:

我們常說能口服者儘量口服,以減少注射給藥對患兒帶來的不良刺激。但嬰幼兒特別是新生兒,胃酸缺乏或過低,胃蠕動差,胃排空時間延長(到6~8個月才接近成人水平),口服治療不一定達到很好地治效果。因此大多數嬰幼兒特別是新生兒患者不宜採用口服給藥。

靜脈滴注、靜脈注射:

靜脈給藥可直接進入血液迴圈,對病情危重的患兒和新生兒是可靠的給藥途徑,特別適用於急症新生兒。藥液多從頭皮或四肢小靜脈滴入,滴注期間要按規定速度滴注,不可過快過急。爸爸媽媽在看護打點滴的小寶寶時不要隨意調整滴注速度哦。期間應密切觀察孩子的反應,一旦孩子煩躁,立即通知醫生。

肌內注射、皮下注射:

由於小兒臀部肌肉不發達、皮下脂肪少,區域性血流少,藥物吸收不佳;過多注射,藥物區域性貯積、剌激,易造成區域性繼發感染。新生兒需儘量避免肌內注射,特別是多次劑量注射。患兒在缺氧、低體溫或休克時,因區域性血流灌注不足,藥物不能有效吸收。小兒建議慎重使用肌內注射、皮下注射。

肺內給藥:

經肺泡毛細血管吸收,吸收面積大,速度快,糖皮質激素、支氣管擴張劑、抗生素、黏液水化劑和黏液溶解藥物可以氣霧劑的形式給藥。

透皮給藥:

透皮給藥相對安全、方便。但嬰幼兒的面板、黏膜面積相對較大,且面板角化層薄,藥物易被透皮吸收。經面板吸收過多,可發生中毒反應,尤其在面板有炎症或破損時。因此應嚴格控制給藥劑量,並注意觀察,避免患兒用手揉入眼中或吃入口中。

直腸給藥:

脂溶性的藥物在直腸易吸收,適用劑型為栓劑和部分灌腸劑。對於嘔吐的嬰兒和不願口服用藥的幼兒可考慮直腸給藥。

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對藥物的吸收、分佈、代謝、排洩,以及所患疾病與成人不盡相同。給藥途徑孰優孰劣只能根據生理特點和具體病情來判斷。即使網際網路上有資深專家、醫學大神,畢竟不能遠端驗血、隔空聽診,與其到網上找“專家”,不如在看病的時候遵循醫生的建議,該吃藥吃藥,該打針打針。

審稿專家: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 主任藥師 何豔玲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清明前後慎防哪些事情?原來四月四日前後這麼多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