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
失智就是老年性痴呆嗎失智是一種因腦部傷害或疾病所導致的漸進性認知功能退化性表現。具體表現為記憶力衰退、注意力分散、感知能力喪失或衰弱、情緒波動平緩、語言能力及思維能力等都有一定程度衰弱。
失智症患者中以老年失智症最常見,發病人群以65歲以上的老年人為主。具體分為退化性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混合型失智症、其他型和雷維氏體失智症。目前在國內以退化性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佔比最多。
退化性失智症 約佔失智患者半數。遺傳基因、更年期婦女性激素降低、腦傷、溺水缺氧、一氧化碳中毒等原因,都易造成腦部漸進式萎縮型失智症。以下三類最常見:阿爾茨海默症 (AD)、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型失智症。
血管性痴呆 危險因素是由腦中風、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血脂肪高、抽菸等腦中風的病人,因為腦部血管破裂或堵塞,導致腦細胞受損,思考能力時好時壞,影響心智、情緒失序,症狀起伏不定,合併情感失禁等。
MMSE簡易治理狀態檢查量表為了對腦血管病人的認知功能障礙作出正確診斷,促進病人的認知功能康復,就需要對病人的認知功能進行定量評定。這就要使用認知功能評定量表了。認知功能評定量表較多,常用的是簡明精神狀態量表(MMSE):此表是國內外最普及、 最常用的老年痴呆篩查量表,它包括時間與地點定向、語言(復 述、命名、理解指令)、心算、即刻與短時聽覺詞語記憶、結構模仿等專案。 滿分30分,依據不同的教育程度作 出的劃界分是:文盲17分、小學20分、中學或以上24分,低於劃界分可以初步診斷為痴呆。
北京市綜合能力評估-認知失智評估北京市失能護理補貼評估主要針對兩類失能人群開展評估,一類是身體失能評估,另一類是認知失智評估。其中認知失智評估主要採集的資訊有四類:
感知覺與溝通能力 主要評定老人的意識狀態、溝通與表達能力與視力聽力情況
認知能力與精神狀態 主要評定認知定向與言語功能、記憶與計算能力
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主要評定電話、購物、備餐、家務與服藥情況
情緒與行為 是否有痴呆症典型症狀,如遊走、黑白顛倒、攻擊行為、妄想或幻覺、焦慮或抑鬱、重複行為、不潔行為等
初步評定為重度失能的依據為:
1. 認知能力與精神狀態為:重度度老年痴呆。昏迷狀態,包括淺昏迷(有基礎反射)與深昏迷(無基礎反射);
2. 綜合認知能力或精神狀態為中度痴呆的、工具性日常能力至少為中度受損的、感知覺與溝通能力為混亂或呆滯的;
如果老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症或帕金森綜合徵的;在30天以內有發生過跌倒、噎食2次及以上的;在30天內有發生過自殺行為或走失行為1次及以上的,可在原有評定基礎上增加一個失能等級。
如果老人昏迷清醒後,原則上應重新安排認知失智評估。
失智=失能嗎?其實說到這裡,答案就很明朗了,有的老年人因各種疾病和失調能引起智力能力減退。疾病和/或藥物反作用能引起精神狀態變化稱為“假性痴呆”。醫學檢測能找出如何可逆性的原因存在,例如:藥物反作用、內分泌異常、代謝障礙、情緒困擾、視覺和聽覺障礙、營養缺乏等。如果老人已經明確有不可逆或退化性痴呆症而不是可逆性痴呆症,老人的家屬和醫生得就診找出病因。因為老年痴呆症的原因各不相同,治療方式也不盡相同,準確的診斷是非常重要的。
失智老人在症狀前期要排查發生因素,確定原因正確引導,如果為不可逆的痴呆症,則一定要建立在長期用藥和護理的基礎上,保證老人的居家安全為前提,給予其力所能及的生活滿足感和社會融合度。如果老人在失智的同時伴有肢體功能障礙,則一定要注意老人的情緒狀態的變化和臥床併發症的預防。
面對失智失能的老人,你準備好了嗎?很多時候家庭的成員都在努力去照顧失能失智老人,但老人情況的特殊久而久之也讓家人感到無奈和為難,有的家庭會在廣泛瞭解之後選擇將家裡老人送往養老機構進行照料,有的家庭因為各方面的原因還是選擇將老人放在家裡照料,無論選擇哪種方式,只要是結果是能夠讓老人感到幸福,則就是好的養老方式。失智失能老人的護理,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須尊重患者本人的意見和想法,看清楚什麼是他們能夠做到的、什麼事他們做不到的,幫助他們去完成他們想做的事情;失能失智老人因為心理上的特殊,往往會與周圍人產生各類摩擦,護理也包括要幫助他們改善與周圍人群的人際關係,讓他們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對老人的心理照護體現在根據長者的身體狀況、興趣愛好等來量身定製有益於老人身心健康的益智類活動,讓老人在安全舒適的生活之餘,獲得人生追求上的滿足感。
最後要說的是,“關懷”是失智失能老人護理工作的基礎,在照顧老人之前,最好先問自己,有沒有做好準備,因為這是一條非常困難但會有滿滿收穫感的照護之路,也希望每位失能失智老人都能擁有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