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一、服藥的時間和方法

一般的藥物,飯前服或飯後服均可;l對胃腸有刺激的藥物宜在飯後服;l滋補藥宜空腹服,治瘧藥宜在發作前2小時服;安神藥宜在睡前服;治療痛經藥,宜在行經前3-5天服;治療發燒感冒藥,在晚上9-10點服;對於急性重病,無時間限制,可隨時服用。一般來說,服用湯藥與吃飯應間隔1小時左右。

一劑藥煎2次後,將藥汁兌勻,分成2-3次服用,可早、中、晚各1次,或早、晚分服。對病情比較急重的也可煎煮後1次服用,如急性腸梗阻見腹痛,大便乾結,或嘔吐者,可用大承氣湯頓服。也有一日服3次以上者,如感冒高燒不退,可給予解表藥,4小時服1次,不分晝夜服用。也有一日連服2劑,以增強藥力。

二、溫服或冷服

1.湯劑一般多采用溫服,因為溫服不會刺激胃腸,以利胃腸對藥物的吸收,尤其是晨起後空腹服藥。有些藥物更強調溫服或熱服,如感冒後發熱、惡寒、頭痛等,給予解表藥溫服或熱服,有利於發汗解表,達到汗出邪去的目的。因此服用解表藥還常常要喝熱粥,以調和胃氣,助發汗散邪增強藥力。另外,脾胃虛寒或脾腎虛寒的病人更宜熱服,以免涼藥折傷陽氣。寒溼痺症,熱服有利於溫通血脈,散寒除溼。

2. 有些病證可採用冷服,如服藥嘔吐者,冷服可減少嘔吐;有些清熱解毒藥冷服則作用更強。在複雜的病理變化過程中,只有通過特殊的服藥方法,才能適應病情的需要。如傷寒的“假熱真寒”,應用“熱藥冷服”的方法來適應病情的轉化。反之,如“真熱假寒”,則應用“涼藥熱服”的方法。如果不這樣處理,則往往發生藥汁入口即吐的抗藥現象,達不到治療效果。這在中醫治法中屬於反佐的一種。

三、頓服或頻服

1。頓服就是一次服一劑藥,將頭煎與二煎混勻或不混,一次服完。頓服常常用於一些危重病證,如陽明病燥、實、痞、滿明顯,使藥在短時間內在體內達到較高的濃度,因而產生治療作用。但又因為藥物濃度很快下降,治療作用不能持久,所以一般情況下不用。

2.頻服是指少量多次服用,兩次服藥之間的間隔短、頻度高。治療嘔吐常常採用頻服,對那些咳嗽嚴重,甚至引起嘔吐的病人,服咳嗽藥也可頻服。小孩服用湯藥常常出現嘔吐,宜用頻服。中風昏迷的病人可用棉籤蘸藥汁多次服用。頻服是通過藥物濃度在體內不斷積蓄而達到治療作用。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固澀劑總論,固表止汗劑——牡蠣散、斂肺止咳劑——九仙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