鍼灸異常情況處理方法是中醫、中西醫醫師在臨床上很常用到的。
1、暈針
暈針是在針刺過程中病人發生的暈厥現象,這是可以避免的,醫者應該注意防止。
原因
患者體質虛弱,精神緊張,或疲勞、飢餓、大汗、大瀉、大出血之後或體位不當,或醫者在針刺時手法過重,而致針刺時或留針過程中發生此現象。
現象
患者突然出現精神疲倦,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噁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發冷,血壓下降,脈象沉細,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脣甲青紫,二便失禁,脈微細欲絕。
處理
立即停止針刺,將針全部起出。使患者平臥,注意保暖,輕者仰臥片刻,給飲溫開水或糖水後,即可恢復正常。重者在上述處理基礎上,可刺人中、素髎、內關、足三裡,灸百會、關元、氣海等穴,即可恢復。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細微,脈細弱者,可考慮配合其他治療或採用急救措施。
預防
對於暈針應注重預防。如初次接受針刺治療或精神過度緊張、身體虛弱者,應先做好解釋工作,消除對針刺的顧慮,同時選擇舒適持久的體位,最好採用臥位。選穴宜少,手法要輕。若飢餓、疲勞、大渴時,應令進食、休息、飲水後少時再予針刺。醫者在針刺治療過程中,要精神專一,隨時注意觀察病人的神色,詢問病人的感覺。一旦有不適等暈針先兆,應及早採取處理措施,防患於未然。
2、滯針
滯針是指在行鍼時或留針後醫者感覺針下澀滯,捻轉、提插、出針均感困難而病人則感覺劇痛的現象。
原因
患者精神緊張,當針刺入腧穴後,病人區域性肌肉強烈收縮;或行鍼手法不當,向單一方向捻鍼太過,以致肌肉組織纏繞針體而成滯針。若留針時間過長,有時也可出現滯針。
現象
針在體內,捻轉不動,提插、出針均感困難,若勉強捻轉、提插時,則病人痛不可忍。
處理
若病人精神緊張,區域性肌肉過度收縮時,可稍延長留針時間,或於滯針腧穴附近進行循按或叩彈針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針,以宣散氣血,而緩解肌肉的緊張。若行鍼不當,或單向捻鍼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將針捻回,並用刮柄、彈柄法,使纏繞的肌纖維回釋,即可消除滯針。
預防
對精神緊張者,應先做好解釋工作,消除患者的顧慮。注意行鍼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單向捻轉,若用搓法時,應注意與提插法的配合,則可避免肌纖維纏繞針身而防止滯針的發生。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
3、彎針
彎針是指進針時或將針刺入腧穴後,針身在體內形成彎曲。
原因
醫生與患者兩方面的原因:醫生進針手法不熟練,用力過猛、過速,以致針尖碰到堅硬的組織器官,或病人在針刺或留針時移動體位,或因針柄受到某種外力壓迫、碰擊等,均可造成彎針。
現象
針柄改變了進針或刺入留針時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轉及出針均感困難,而患者感到疼痛。
處理
出現彎針後,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轉等手法。如針柄輕微彎曲,應慢慢將針起出。若彎曲角度過大時,應順著彎曲方向將針起出。若由病人移動體位所致,應使患者慢慢恢復原來體位,區域性肌肉放鬆後,再將針緩緩起出。切忌強行拔針,以免將針體折斷,留在體內。
預防
醫者進針手法要熟練,指力要均勻,並要避免進針過速、過猛。選擇適當體位,在留針過程中,囑患者不要隨意更動體位。注意保護針刺部位,針柄不得受外物硬碰和壓迫。
4、斷針
斷針又稱折針,是指標體折斷在人體內。若能術前做好針具的檢修和施術時加以應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原因
針具品質欠佳,針身或針根有損傷剝蝕,進針前失於檢查;針刺時將針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鍼時強力提插、捻轉,肌肉猛烈收縮;留針時患者隨意變更體位,或彎針、滯針未能進行及時正確處理等,均可造成斷針。
現象
行鍼時或出針後發現針身折斷,其斷端部分針身尚露於面板外,或斷端全部沒入面板之下。
處理
醫者態度必須從容鎮靜,囑患者切勿變更原有體位,以防斷針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殘端部分針身顯露於體外時,可用手指或鑷子將針起出。若斷端與面板相平或稍凹陷於體內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擠壓針孔兩旁,使斷針暴露體外,右手持鑷子將針取出。若斷針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層時,應在X線下定位。手術取出。
預防
為了防止折針,應仔細地檢查針具,對不符合品質要求的針具應剔出不用;避免過猛、過強地行鍼;在行鍼或留針時,應囑患者不要隨意更換體位。針刺時更不宜將針身全部刺入腧穴,應留部分針身在體外,以便於針根折斷時取針。在進針、行鍼過程中,如發現彎針時,應立即出針,切不可強行刺入、行鍼。對於滯針等亦應及時正確地處理,不可強行硬拔。
5、血腫
血腫是指標刺部位出現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腫痛。
原因
針尖彎曲帶鉤,使皮肉受損,或刺傷血管所致。
現象
出針後,針刺部位腫脹疼痛,繼則面板呈現青紫色。
處理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區域性小塊青紫時,一般不必處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區域性腫脹疼痛較劇,青紫面積大而且影響活動功能時,可先做冷敷止血後,再做熱敷或在區域性輕輕揉按,以促使區域性瘀血消散吸收。
預防
仔細檢查針具,熟悉人體解剖部位,避開血管針刺,出針時立即用消毒幹棉球按壓針孔。
6、面板灼傷(起泡)
施灸後,區域性面板出現微紅灼熱,屬於正常現象,無需處理。如因施灸過量,時間過長,區域性出現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較大,可用消毒的毫針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針抽出水液,再塗以燙傷油等,並以紗布包敷。如用化膿灸者,在灸瘡化膿期間,要注意適當休息,加強營養,保持區域性清潔,並可用敷料保護灸瘡,以防汙染,待其自然癒合。如處理不當,灸瘡膿液呈黃綠色或有滲血現象者,可用消炎藥膏或玉紅膏塗敷。
— THE END —
1、文源/夢浩談針 編校/白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