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痺證,以疼痛、麻木、拘急、變形和關節腫脹為主要表現,具有漸進性及反覆發作的特點。這裡主要討論肢體的痺證,相當於現代醫學的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頸腰椎病變、骨關節炎、神經痛、肩周炎等。

痺證的發生,中醫認為與外感風寒溼熱之邪和人體正氣不足有關,其病機複雜,病程纏綿,治療頗為棘手,其基本治則是根據病邪的偏勝,而分別祛風、散寒、除溼以及舒經通絡。痺證日久還應根據正氣虧損不同用益氣養血、補養肝腎之法,即扶正與祛邪的有機結合。隨著醫學的發展,痛證的治療愈來愈受到重視,大量臨床實踐證明,傳統的鍼灸方法在治療痛證方面有著較好的效果。現代醫學研究證明,針刺刺激能啟動穴位深部的感受器;另一方面啟動了內源性痛系統的某些結構,從而阻斷了痛訊號的繼續傳遞。此外,針刺鎮痛是一種生理學鎮痛方法,兼有調整機體各種生理功能的效應,具有降低痛敏感性和提高疼痛閾值的雙重效應。因此,針刺治療痛證有著充足的神經化學原理。

痛證是鍼灸科最為常見的疾病,採取針刺、艾灸、熱敷等方法相結合,施以溫鍼灸法、電針刺法、刺絡拔罐法、穴位敷藥法等綜合治療,給予適量的補瀉之法,正確掌握針刺深度、留針時間、補瀉強度等,旨在疏通經絡氣血的阻滯,使營衛調和,則風寒溼等邪無所依附而痛痺遂解,即『通則不痛』。但鑑於本證的療程較長,故我們需要提醒患者,痛証的治療在乎「堅持」,否則容易復發,治療會越來越難。

大量的臨床實踐證明,鍼灸在治療痺證方面有著較好的效果,其中穴位藥物敷貼療法的作用非常滿意。本療法是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經絡腧穴學說為核心,將某些特定的藥物貼敷於穴位,通過對穴位及患處面板的刺激和吸收作用,激發經絡之氣,產生溫通經絡、祛風除溼、散寒逐痺的作用。臨床治療時,主要根據病所的經絡循行部位選穴,並針對痺證的性質,隨症配以不同腧穴,如行痺配風池、膈俞、血海穴,痛痺配風門、腎俞、關元,著痺配脾俞、足三裡、陰陵泉穴,使風寒溼邪無所依附而痛痺遂解。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突發胃痛,足三裡穴可救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