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常有這種體會:肚子餓了,就會咕嚕叫,吃飽喝足,打個飽嗝,舒服多了。也有些人,肚子不餓,卻經常出現肚子咕嚕叫的情況,這是怎麼回事?
餓得肚子咕嚕叫,是因為胃中空虛、胃壁摩擦發出的聲音,中醫稱之為“胃鳴”。排除這種情況,如果肚子經常咕嚕叫,且位置位於下腹部,叫做“腸鳴”(同時伴有腹脹)。現代醫學認為,腸管蠕動時,腸腔內氣體、液體隨之流動,會產生斷續的氣過水聲,即“腸鳴音”,一般每分鐘4~5次。腸鳴音增強,就會聽到咕嚕叫的聲音,常見於腸道功能紊亂、腸道內容物(如消化道出血)刺激、腸道炎症、早期腸梗阻,甚至腫瘤引起的腸道管腔狹窄。
中醫認為,腹脹腸鳴的產生病因多為“寒”和“氣”。1.寒氣重,水氣多,氣從水中過,就會引發響聲。寒邪有外寒和內寒之分,外寒寒邪直中,內寒脾胃陽虛。比如,夏天貪涼飲冷,腸胃受不了就會凍得“打哆嗦”,即中醫常說的“寒邪直中”,寒性收引,寒主痛,隨之招來腹痛。小孩更是如此,吃完冷飲後腹痛腸鳴、大便溏洩,正是腸道“寒證”的主要表現。有些老年人,平時怕冷,手腳冰涼,一年四季不敢吹風,不敢吃一點涼的東西,衣服穿得比較多,就是我們常說的“陽虛體質”,心、脾胃、肺、腎常出現陽虛表現。“脾胃陽虛”,也常見小腹隱痛、腸鳴的表現。2.氣”的原因多為“氣滯”和“氣虛”。老年人多因“氣虛”,中氣不足,脾胃運化無力,常出現體倦乏力、小腹下墜、腸鳴腹脹腹瀉。一些中年女性,脾氣急躁,抑鬱煩悶,屬“肝鬱氣滯”,更容易出現腹脹腸鳴,有時感覺放個屁會舒服很多。這在臨床上多稱為“肝氣犯脾” “肝脾不和”。
經常腹脹腸鳴,該如何調理?對於感受外寒(寒邪直中)的人比較簡單,平時注意保暖、合理飲食、喝溫水、吃熱飯、不貪涼即可;脾胃虛寒、中氣不足的體虛之人,日常應注意避寒保暖,避免寒邪刺激。平時可艾灸關元(將手放在臍下,四橫指處即是)、氣海(肚臍正下方1.5寸)、足三裡(外膝眼直下四橫指處)等溫陽保健穴位,鼓舞機體陽氣升發。如症狀明顯,可服用補中益氣丸或附子理中丸;肝鬱氣滯所致的腹脹腸鳴,要注意調暢情志,避免煩躁生氣,不要整天悶悶不樂,保持好情緒。心情不好時,放下手頭工作,散散步,和家人朋友聊聊天,也可服用逍遙丸或加味逍遙丸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