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講究「天人合一」,把人和自然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人類的活動必須和自然界的變化相適應。自然界最為顯著的週期性變化就是一年四季的變遷。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為四季的變化。
人體的肝心肺腎與春夏秋冬相對應,脾旺於四季,故春季宜養「肝」。春天萬物萌發,永珍更新,處處生機盎然,故人體應宜養「生」氣。《黃帝內經》上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陽主動,陰主靜,故春季宜「動」,宜養「陽氣」。擇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論:
慎減衣、防寒保暖:春季氣溫逐漸上升,但早晚溫差比較大,且天氣變化多端,乍暖還寒,人體不能與之相適應則易發生疾病。春季也是各種傳染病的高發季節。此時要注意早晚加衣、保暖,慎防著涼。民間「春捂」之說就是這個意思。對於老年人來說,因下肢血液迴圈不佳,更要注重下肢的保暖。
增活動、以養「生」氣:春天增加活動量也是為了順應春天之「生」氣。「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春天應多進行戶外活動,包括各種體育活動和體力勞動,如慢跑、散步、跳舞、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等,以使氣血流通。春天期間人較易睏倦思睡,總覺得睡不夠,這就是所謂的「春困」。定期適量的體力活動對緩解「春困」是很有幫助的,對於多種慢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均有積極作用。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