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失眠,祖國醫學古代文獻謂之“不寐”、“不得臥”、“不得眠”、“目不瞑”等。中醫衛氣執行學說從巨集觀上揭示了人體睡眠與醒寤的客觀規律,《靈樞·營衛生會篇》雲:“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故曰: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由此可見,失眠的根本原因是人體陰陽之氣的執行與自然界陰陽之氣的執行不能同步所致,而人體陰陽之氣的正常執行,有賴於機體諸臟腑功能的正常和協調。中醫理論認為“心藏神,主血脈”,因此,中醫認為失眠病位主要在心,並涉及肝、脾(胃)、腎三髒,機體諸臟腑功能的執行正常且協調,人體陰陽之氣的執行也正常,則人的睡眠正常,反之,就會出現睡眠障礙—失眠。

中醫藥治療失眠病症注重辯證論治,臨床辯證從虛實證型來分,常見的實證證型有心火亢盛、肝鬱化火、痰熱內擾、胃氣不和等,常見的虛證證型有陰虛火旺、心脾兩虛、心膽氣虛等。由臨床證型引申出來的治療原則有很多,如寧心安神、清熱瀉火、滋陰降火、清化痰熱、和胃安神、養血安神、安神定志等。中國曆代醫家應用中醫藥治療失眠症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們根據各自的學識和臨床經驗,分別主張從營衛論治,從心論治,從脾胃論治,從肝論治,從瘀論治,從痰論治,從火論治,綜合論治等法則,在學術上各有建樹。

治療失眠,首先要找出引起失眠的原因,如果失眠是由臟腑功能紊亂引起的,就應先把其紊亂的臟腑功能調整好,則失眠現象自然就會消失;如果失眠是由外邪侵入機體誘發的,則就應先分清外邪的性質並將其清除,這樣睡眠才會趨於安穩。

1、營氣不足型 臨床症狀可見:睡眠不安,通宵似睡非睡,夢擾紛紜,白天精神不振,頭暈目糊,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可伴心慌,乏力等症。治療原則:益精養血安神。

2、肝鬱氣滯型 臨床症狀可見:夜晚臥床,思慮萬千,轉側難眠,日間精神抑鬱,善太息,胸脅脹痛,痛無定處,脘悶腹脹,噯氣頻作等症。治療原則:疏肝解鬱安神。

3、營血蘊熱型 臨床症狀可見:臥床難眠,或早醒,醒後再迷迷糊糊至天亮,兼見咽乾少津,五心煩熱,面頰痤瘡,盜汗,或伴有手足震顫,肌肉跳動,口角抖動等症。治療原則:清營涼血寧神。

4、脾胃失和型 臨床症狀可見:夜間睡不安穩,時睡時醒,多夢,兼見口膩口淡,不思飲食或納食無味,胃脘不適,大便不成形或有欲介不盡感等症。治療原則:和胃健脾安神。

5、心肝火旺型 臨床症狀可見:夜間失眠,臥床久久不能入眠,或間斷多醒,多夢紛紜,甚者徹夜不眠,兼見頭脹,目赤,口乾苦,心煩易急躁,大便乾結,小便紅赤等症。治療原則:清熱瀉火安神。

6、膽怯心虛型 臨床症狀可見:睡眠不安,常伴有驚惕惡夢,白天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善驚易恐,膽怯如有人捕等症。治療原則:鎮驚定志寧神。

7、瘀阻腦絡型 臨床症狀可見:夜眠時少,早醒,醒後難再入睡,常伴有頭昏,耳鳴,腦響,手足麻木,健忘,尤其對數字和近期事件記不住,白天昏昏欲睡等症。治療原則:健腦通絡助眠。

8、肝亢腎虛型 臨床症狀可見:夜眠不酣,間斷多醒,或早醒,有夢,醒後難再復睡,常伴有頭脹,頭痛,頸項板牽不適,口乾苦,眩暈,耳鳴,面頰色斑,兩顴升火,腰痠膝軟,夜間尿次頻繁,或四肢不溫,背脊時寒等症。治療原則:滋腎平肝安神。

由於失眠患者的症狀複雜多樣,所以醫師在臨床實踐中,對於上述症型和治療法則的具體運用,尚需根據臨床辨證綜合考慮,靈活掌握,如此方能不囿泥爽效於條文。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龍眼肉巧用於調理月經不調咋吃?營養師為你支招,趕緊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