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家庭,
就像一個健康的系統,
會以一個規律的狀態執行下去。
讓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
都能夠幸福舒適。
不健康的健康,
就好比充滿病毒的系統,
越執行,問題越多,
還會損壞其他軟體,
讓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
都“生病”“扭曲”。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不健康的家庭,以下是9種家庭典型的界限不清的情況,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家庭中有一個過度嚴厲的父親
中國人常說,嚴父慈母,這實在是對父親功能的限制,因為父親也可以很溫柔。
很多父親,他的人格沒有真正成長到一個男人的狀態,所以需要用過度嚴厲來偽裝得像一個男人。
實際上,是在拼命掩蓋自己沒有長大的這一部分。
大家想象一下:青春期的男孩,在他喜歡的女孩面前是如何裝模作樣的。你就可以理解已經有了兒女的男人,在孩子們面前那麼嚴肅,是在幹什麼?
二、家庭中有一個過分嘮叨的媽媽
媽媽對家庭的事過分控制,有可能指責,有可能嘮叨,總是對孩子說很多話,實際上也是在通過她的嘴巴滿足她的幸福。
簡單說,這個媽媽還停留在“口欲期”。
一個媽媽,那麼多的攻擊性和情緒都是通過嘴巴說出來,就說明她正在用她的嘴巴對她的老公和孩子施虐,這樣的現象在中國的家庭其實非常常見。
如果畫一下上面兩幅畫面,
我們可以想象到:
在這樣一個家庭裡,
爸爸是在裝模作樣地嚴肅,
媽媽在嘮叨,
孩子就在那裡備受虐待。
三、家庭話題被限制
家庭裡,最容易被談起也最容易掩蓋事實真相的,就是孩子的學習。
爸媽跟孩子沒有任何的話題,只有學習是被中國家庭談論最多的事。
當父母開口談學習時,就是他們掩蓋他們內心的恐懼和不安,而他們自己也沒有能力處理,所以就拿學習這塊遮羞布來擋住。
還有家庭裡不能夠談論的,比如說性,這是話題被高度限定的一個。
如果爸媽把自己內心處理好,
就不會有那麼多恐懼來限定孩子。
如果父母在此時能夠不斷清理自己的結,孩子就可以獲得家族方式的解放,因為這個結,有可能是他們的父母在自己童年時被父母無意識地給植入的。
做父母的要清楚,家庭話題的限制不是因為自己的某個情緒,是為了孩子,為了維持家庭之間必要的界限。這需要兩個人,甚至一家人共同約定。
四、過度象徵化
鋼琴是高度象徵化的代表,中國人給它賦予了很多的意義,比如高貴、優雅、階層等。
家長希望靠鋼琴,來滿足自己的一些需要。
另一方面,學鋼琴學技能也隱含著一些攀比的需要。比如,家長們談起孩子,總能優越的說出自己孩子的各種外在優秀之處。
大家知道,現在的孩子沒有機會親近大自然,這也是現在孩子們比較悲哀的一面。
過度象徵化、盲目跟風、追求表象——會導致虛偽,導致一個人實際的生活能力降低,還會導致過度的情感隔離。
在可以直接對一個人說我愛你時,反而說:我給你彈一首曲子。
這也可以看到:心與心之間遙遠的距離。這裡麵包含害怕,害怕跟另一個人親近。
五、過度背景化
現在社會上,很常見的一個詞:拼爹。
無論是大學還是中學,入學前,老師會先調查孩子父母是做什麼工作的。孩子們之間談論的也是,我爹是做什麼的,我媽是做什麼的。
這種言論的心理動機是什麼?我們越來越趨向於用功利化的物質去詮釋一個多元化的人。
對於父母來說,過度在孩子面前證明自己的社會背景,說明他心裡很虛。
父母害怕自己在孩子心中不是一個好父母,所以需要用背景擋在前面,來隔離孩子跟真實的自己靠近。
說到底,就是父母自己心裡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好父母,而他們又害怕孩子們看到這一點,所以就努力地編制了一副巨集偉的背景,來擋住孩子的視線。
很遺憾,孩子天生就是父母的讀心器,孩子心中非常清楚他們的父母在做什麼。每個大人都當過孩子,仔細回味一下,應該不難體會到這點。
只是孩子們很善良,所以配合父母做了一個好觀眾,為了顯得逼真,一開始他們也會複製父母的言行,在學校或社會上來宣傳父母的社會背景。
代價是,孩子會在這個過程中失去真實的自我價值,因為在虛假中待得太久了,就忘記了原本的真實。
不重視真正的問題與心的流動,而只盯著背景和物質,成了很多家庭不幸福的原因。
很多家庭中,都瀰漫著藥的味道。父母覺得孩子永遠需要吃藥、永遠需要調整、需要進步。
比如吃一些維生素之類的東西,或者讓孩子參加一些心理輔導、疏導,這就暗示著孩子,你不足夠健康,你有病。
我想呼喚每個家庭成員,
承擔起本應自己承擔的責任,
用心去思考“家”的意義,
去做真正可以讓家庭幸福的事。
六、用工作逃避家庭
我遇到很多的家庭,父母都在拼命的工作,把孩子和伴侶忽略了。
他們為什麼要拼命地工作呢?
家庭是一個少講理、多用情的地方,很容易展示最真實的自我。如果家長經常在家,他就沒有辦法控制自己,會在家庭情感裡卷出自己的脆弱。
當一個人不想處理自己的問題和麵對自己無能的部分,他就會找更輕鬆的、更容易的方式逃避。
比如:在外面跟別人玩,要安全得多。
很多孩子被父母的過度勤奮工作給毀了,孩子被一直忽略。這樣的父母好像為所謂的社會、國家、公司做了很大的貢獻,但是虧欠伴侶和孩子太多了。
當我們尚且處理不好自己小家的關係,不能讓自己最親近的人感受到幸福,我們所做的一切到底是為何?
七、家庭角色模糊
比如爸爸在家庭裡一直處於一種隱形的狀態,基本不參與孩子的成長,而媽媽擁有這個家庭過多的權力。
一方面是一個普遍性存在的問題:中國的很多男性,內在還未長大,不願意承擔起丈夫、父親的責任;另一方面,也是妻子呼應的創傷模式創造了這樣的家庭。
爸爸的缺席必然會讓媽媽又當爹又當媽,並且將缺失連線的感情完全寄託在孩子身上。
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女孩子就會顯得有點獨立強勢;男孩子則又是“媽寶男”,繼續複製這樣的家庭模式。
八、隔代捲入、越位進入家庭
接上一條的部分:一個沒有分化好的男人,跟一個沒有分化好的女人結婚,然後有了一個孩子,這個家庭就有可能是一種很黏糊的關係。
因為他們內在都有很多沒處理的問題,也由於自己的內在沒有長大,沒有“斷奶”,所以他們會有意無意的邀請孩子的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來進入家庭,這就是關係入侵。
這樣做,能夠稀釋家庭中新父母、夫妻所需要承擔的責任,三代人像一鍋粥一樣在一個小家庭裡混亂的煮著。
結構式家庭治療非常強調:
夫妻作為一個家庭的核心軸,
不管怎麼樣,要把這個軸守穩、守清楚,
只要是這個軸在,
這個家庭的根基就沒有問題。
很多的家庭,將這個軸的權力拱手出讓給孩子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這樣就可能導致孩子的很多內心衝突。
解決家庭問題的一個核心是:鞏固夫妻聯盟,一起抵禦“外敵”。單從這個角度來做,一個家庭也不會出太大的問題。
我知道這樣說會引起很多人的反感,因為很多人不願意面對自己需要成長的現實,也不願意承擔起相應的責任,也不想讓自己的父母退出自己的生活。
還有很多人,認為讓父母參與自己的生活才是“孝”。不論家庭中有多少紛爭和雞犬不寧,總之只要不讓我去面對真正的問題就好。
如果我把他們這樣做的潛意識說破的話,很多人都會無法接受。
但是想一想,現在你的家庭問題還少嗎?你覺得幸福嗎?為了每個人真正的幸福,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長,這是非常必要的。
九、功利化的關係與愛
無條件的愛是:我愛你,
不是因為你是誰,也不是你擁有了什麼。
功利化的愛,就是你必須會彈鋼琴我才愛你,或者說,你必須在社會上取得很多成就我才愛你。
這種有條件的愛、功利的愛,反映在親情裡,尤其變得悲哀。
如果家庭中的血緣之愛、親情之愛被加入了這些功利性的東西,或許我們根本不知道生活還有什麼意思。
籠統的說,我對某個人功利性的、有條件的愛,是為了隔離我對他無條件的愛。
人格沒有成長好、在原生家庭沒有分化好的人,就會沒有真正的愛的能力,他只能給出:“你怎麼樣,我才愛你;或者你做的讓我滿意了,我才會對你好”這樣的愛。
分化好的家庭和分化不好的家庭,有什麼區別?
如果你住在集體宿舍裡,在凌晨兩點鐘時,你突然想放肆地唱一首歌,結果你快樂的程度,跟別人痛苦的程度成正比。
也就是說,你有多快樂,別人就有多痛苦。在沒有分化的關係中,某一個人的快樂,就是另一個人的噩夢。
如果你住的是一個獨立的房間,隔音效果還比較好,你晚上隨便想唱什麼,就唱什麼,你快樂的程度對他們沒有什麼影響。
這就喻指分化得比較好的。
內容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們尊重原創者版權,除我們確實無法確認作者外,我們都會註明作者和來源。在此向原創者表示感謝。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