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說:
肝鬱日久,結節叢生!
中醫認為結節是體內發生的鬱堵,主要和身體的氣血鬱結不通有關。
肝鬱日久導致氣滯、血瘀、痰凝,表現為各種腫塊,在上為甲狀腺結節,在中為乳腺增生,在下為子宮肌瘤……這3個病的病位都在肝經循行之處。
「結節體質」的人——大多脾氣很急,愛生氣、不開心,也就是「肝氣鬱結」。
肝經的循行圖,也是我們氣機需要暢通的地方
氣,堵在身體裡出不去,慢慢就會氣滯血瘀,出現:
○胸悶
○心悸
○兩乳脹痛
○胸肋兩側脹疼
○小腹脹痛
○口苦咽乾
○月經不調等
這種氣鬱的結節一般都很小,堵得比較輕,有時候手摸面板能感覺有腫塊,能移動,也比較安全,調整下飲食,放鬆情緒,茶飲,刮痧、推腹安排上,疏肝氣加上祛溼,結節很快就沒了。
但還有一些結節就不行了,氣堵得比較厲害,又沒有注意去調理。慢慢的氣血都堵了,痰溼、溼熱也來湊熱鬧,血也被攔住,大家堵在一起,堵得越來越厲害,越來越大,變成了大腫瘤,甚至惡化成癌症。
刮散:甲狀腺結節
①
甲狀腺四穴
臂臑,手五里,肘髎,曲池
甲狀腺結節發生的部位,在頸側。從經絡循行上看,剛好是大腸經循行的位置。
所以不管這結節是情緒問題導致的氣滯、血瘀、痰凝,還是飲食不當帶來的毒素淤積,只要是在頸側形成了“有形”的東西(結節),都可以從大腸經上著手,讓這裡的淤積,沿著大腸經這條排毒通道洩出去。
甲狀腺四穴(臂臑,手五里,肘髎,曲池),就相當於是大腸經上,最容易形成氣血淤堵的地方。
方法:從上往下刮,每週一次。
注意:上要刮到肩頭的肩髃穴,下要刮到曲池穴以下。因為曲池是個容易淤堵的地方,要助它一把力,往下刮一刮。
PS:如果在這些穴位上感到酸脹、有疙疙瘩瘩、結節、砂粒、條索狀物,要多刮,讓痧出透(也就是刮到不再出新痧為止)。
有甲狀腺結節的朋友,每週刮一次,大變小,小變無。
刮散:乳腺結節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
心主血,心經、心包經圍繞著乳房循行,刮這兩條線能使淤積的區域性氣血流通,這兩條線通了,乳腺也就通了。
①
乳腺三穴
極泉、少海、神門
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腋,腋窩肘窩髀窩(腹股溝)膕窩是人體經絡最容易堵塞的地方,也是寒邪之氣最容易積聚的地方。肝經源於腋下,所以肝有邪存於兩腋,所以疏通肝經的邪氣【極泉】不可少。
方法:抹上精油,刮痧板從腋窩的極泉穴開始,到少海(手肘下緣),最後經過神門(手腕下緣),每週一次。
注意:少海到神門兩點一線,前手臂這片區也要刮到,刮的時候要刮到神門這個穴位上。(這片區不好出痧,感受到發熱,有痧氣即可)
②
乳腺兩穴
肺經的中府和雲門
心包經--大陵,內關,曲澤,天泉。
肺經--中府,雲門。
平時總感覺有一股氣憋悶著,這氣就在【雲門】,肺經的中府和雲門,是手臂經絡走向胸外上側的必經之道,而且又是交接處,淤堵會比較嚴重。
方法:從肩膀和手的關節位一個片區開始,沿著手肘彎中線一直刮,每週一次。
注意:日常保健順經絡而刮,如果已經有結節的朋友,可以逆經而行,瀉心經,心包經的氣,把淤堵的地方都刮通,結節自然得到改善。(逆經刮法:從手掌往腋窩方向刮痧。)
刮:子宮肌瘤
①
子宮三穴
任脈氣海、關元、中極
中醫認為,子宮肌瘤因七情內傷、臟腑功能失調、氣滯血瘀而成。
氣海穴是元氣匯聚之處,關元穴(在臍中下四指處)關藏人身元氣,中極穴(臍下4寸)氣血至高點,
方法:刮拭關元一直延伸到臍下4寸的中極穴。
注意:有肌瘤的朋友會明顯刮出疙疙瘩瘩的東西,1-2左右的肌瘤一般兩個月就會消,肌瘤大的話一般四五個月左右,腹部痧退得快,可以四五天刮一次。
②
子宮三穴
膈俞、腎俞、八髎
腎俞穴在第2與第3腰椎棘突之間,旁開1寸5分。八髎穴是女性健康的“溫度計”, 刮拭這個穴位區,就會有結節,有痧症。
方法:從膈俞順著往下刮到八髎穴,刮至痧出透即可,每週一次。
注意:感覺到很痛,刮拭時痛則不通,有病便有“痧”。經常刮拭,即可判斷疾病,又可調理治療。
③
子宮重要一穴
膽經上的“環跳穴”
環跳穴是足少陽膽經的經穴,穴近髖關節。故又稱髖骨、環谷、髀厭、髀樞、樞中、樞閤中。穴名之意的“環”為圓形、環曲;“跳”,跳躍;穴在臀部。
取穴:側臥屈股,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中1/3交點處。
方法:從上往下順著刮20-30次左右,也可以點壓按揉彈撥的方法。
注意:手法適度,這個位置徹底刮透,會出很多黑痧。也會十分疼痛,只要忍住,就會一次比一次輕。曾有病例,照此刮拭,半個月後B超複查,子宮肌瘤明顯縮小。小腹覺得暖和了,而且腰也不酸不痛了,臉上的斑也漸漸地全消了。
經絡不通,百病生,刮痧手法疏通經絡,使氣血迴圈更加通暢,臟腑功能增強,輔助藥物治療“內外夾攻”,不僅能夠治病,單純操作還能提高抗病能力,日常保健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