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脹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症狀,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遭遇過,今天就說一說腹脹的常見原因及解決方法——
肚脹的原因
1.吃飯速度快以及暴飲暴食
快節奏的生活讓人們吃飯也像“打仗”一樣,但狼吞虎嚥不僅影響營養吸收,唏哩呼嚕吞入的空氣也多,而吃完東西又坐著不動,易致使氣體一直悶在肚裡。
吃得快,大腦還沒來得接收到吃飽的訊號,就已經吃多了。
暴飲暴食,本身脾胃不好的人,脾胃的運化能力有限,如果吃了12分飽的食物,自然是負擔加重,無力運化,食積在這裡,便脹氣了。
還有任意食用生冷粗硬,或偏食肥甘厚膩,或嗜食濃茶、烈酒、辛辣等食物,損傷脾胃,導致食谷不化,阻滯胃脘,升降失常,胃氣壅塞,則會出現腹脹不適。
2.愛生氣、鬱悶的人
情志失調多思則氣結,暴怒則氣逆,悲憂則氣鬱,驚恐則氣亂等等,情緒問題可造成氣機逆亂,導致脾胃升降失職,造成腹脹。
其中尤以肝鬱氣滯,橫犯脾胃,致胃氣阻滯而成之腹脹為多見。
3、過度進補的人
很多人動不動就覺得自己虛,常常會想給自己補點什麼,隔三差五就給自己補個參雞湯、阿膠等。
但人蔘、黃芪等為補氣佳品,脾虛之人,或過量食用,氣則有餘,容易腹脹不適。
5個養生方法緩解腹脹
1、手動順氣,緩解腹脹
覺得氣不順,就要手動順氣啊,從心窩的「中脘穴」,一直推到下腹部,重複50次,力量要稍微大一點兒,以帶動皮下的肌肉為度。之後,還可以再按揉中脘穴3分鐘。
中脘穴是胃的募穴,是胃的精氣匯聚於腹部的位置,在體內對應的位置也是胃,《循經考穴編》說其「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
推腹之後,可能打嗝,最好是放屁,手動把中焦疏通,讓身體氣機流動起來。
2、食後摩腹、散步:消食導滯
《千金翼方》說:「平日點心飯訖,即自以熱手摩腹」,又說:「中食後,還以熱手摩腹。」
按摩腹部的方法是:雙手自上而下(從胃部頂端推至小腹)反覆輕推腹部。
食後按摩腹部,促進胃腸蠕動和腹腔內血液迴圈,有益於增強胃腸功能,有益於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調節,起到健身防病的作用。
如果在飯後,邊散步,邊摩腹,則效果更佳。《千金翼方》將其歸納為:「食後,還以熱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緩緩行,勿令氣急,行訖,還床偃臥,四展手足,勿睡,頃之氣定。」
這是一套較為完整的食後養生方法,可以消食導滯,改善腹脹的症狀。
3、捏脊療法,緩解腹脹
捏脊療法能調理脾胃,使之正常運轉。脾胃功能正常了,腹脹自然就緩解了。
此方法本人親試,效果非常明顯,腹脹時用捏脊療法後,當下腹脹就有所緩解。
捏脊療法通過捏提等法作用於背部的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在捏脊的過程中,用力拎起肌膚,稱為“提法”。每捏3次提一下,稱“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一下,稱“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單捏不提。其中,單捏不提法刺激量較輕,“捏三提一法”最強。
義工示範
>>>>
要懂“捏”訣竅
第1——3遍:只捏。捏到大椎後向上提兩下,反手用2、3、4指尖貼脊柱向下抹,直至尾骨;接著捏起尾骨上的肉開始第二遍......
第4——5遍:捏起尾骨的肉向上提一下,然後每捏2下提一下,即“一二提,一二提,......提到肋骨就不要提了,按老辦法一直捏上去到大椎再反手下來。”
>>>>
要點如下
1.捏到大椎一定要提兩下;
2.到大椎後一定要向下抹;
3.第四五遍尾椎第一把就要提,提到肋骨就不要提了。
4.捏完五遍後,要用手掌從上向下來回搓幾遍,令其後背發紅發熱。天冷可以隔著衣服捏和搓。
5.最後還要在尾骨上拍三下。
4、八段錦一式,調理脾胃對治腹脹
中醫認為,調理腹脹的關鍵是養好脾胃,以下給大家分享《八段錦》的動作之一:調理脾胃需單舉,在佛醫堂的佛醫禪觀課中,弘南老師也曾多次講過這個方法及作用。此功法正是利用這一機理,功在強健脾胃,尤其適合焦慮、飲食不規律,常腹脹的人練習。
方法如下:
1.站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膝蓋微微彎曲。兩隻手掌心向上,捧在小腹前。
右手翻掌上舉,五指併攏,掌心向上,指尖向左,同時左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拇指展開,仰頭看右指尖片刻。
動作復原後,兩手交替反覆進行,反覆多遍。
注意事項:手臂上舉時要緩緩吸氣,小腹微收,而手臂下落時要慢慢呼氣,小腹微鬆。
5、用四子散外敷腹部:溫通經絡
四子散由吳茱萸、白芥子、紫蘇子、萊菔子組成,各100g,用布袋裝好後,再用微波爐加熱後外敷腹部。(請注意加熱時間,切勿加熱過久)
吳茱萸,《本經》中雲:「主溫中下氣。」《本草綱目》說它:「開鬱化滯。」
紫蘇子、白芥子、萊菔子為三子養親湯。白芥子主痰,下氣寬中;紫蘇子主氣,宣通降氣;萊菔子主食,開痞降氣。四子同用,有溫經通絡,調理氣機,改善脾胃升清降濁的作用。也可適用於術後久臥,有腹脹、便祕等不適的患者。
期待與每個關注中醫推拿的你,
一起見證更好的中醫的未來!
阿爾茨海默症權威測試題,只要你能找到駱駝,就不會得老年痴呆症。
在公號後臺輸入“駱駝”檢視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