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糖尿病(消渴病)的中醫藥治療歷史上,我們的古代醫學家和藥學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取得了一些顯著的療效。在浩瀚的古醫籍海洋中,有一本醫學著作不得不提,這就是唐代著名醫學家、“藥王”孫思邈所著的《千金方》,其中就有關於消渴病的治療經驗記載。今天我們一起來梳理孫思邈在《千金方》中對於糖尿病(消渴病)的治療經驗,從古人的智慧中挾取糖尿病中醫藥治療的思路。
孫思邈對消渴的記載目前中醫界普遍認為,糖尿病屬於中醫消渴的範疇,而消渴之名最早載於《內經》,《素問·奇病論》記載:“脾癉……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自《內經》開始,歷代醫家對消渴都有了一定的認識,而到了唐朝,對於消渴的認識已算是相當完善,孫思邈在消渴相對認知完善的年代,將消渴病的認知和治療集中表現在其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
這其中,《千金要方》詳細闡述了消渴的發病原因、症狀表現及併發症的表現、消渴病的預防方法以及治療方藥累計22種,並提及一些灸法、食療方等;《千金翼方》則首次系統總結了有關消渴的治療用藥,並提出消渴治療的6個方法和18個方劑。
孫思邈對消渴病的認知發病機理孫思邈對消渴病的發病機理有獨特的見解,孫思邈指出,消渴的根源在於五勞、七傷、六極,導致機體正氣虧虛,引發疾病的產生。
其中五勞指的是志勞、思勞、心勞、憂勞以及過度的疲勞,也就是過度思考、耗心費神,身體過度疲勞等;六極包括:氣極、血極、筋極、骨極、精極、肉極。即過度的勞累導致氣血精津等精微物質過度損耗以及脈筋肌皮骨等五體過度勞累引發消渴等病。而七傷則強調陰寒、陰痿、裡急、精連連而不絕、精少囊下溼、精清、小便苦數等導致邪氣亢盛則氣血不通,精微輸布異常,精津虧虛則引發消渴等疾。
孫思邈對消渴病治療方法的總結前面提到唐朝以前對於消渴的認知已經相對完善,孫思邈對於消渴的治療已較其前代醫家更為豐富,他系統總結了前朝醫家有關消渴治療的9類藥物,並提出了消渴治療的20餘種用方,也提到了食療和針灸法。
孫思邈首次系統總結有關消渴的治療藥物共九類,包括玉石類、草部、木部、人獸部、蟲魚部、果部、菜部、米穀部及未歸類的藥物,其中以草部藥物18種,包括:澤瀉、人參、白英、黃連、雲實、葛根、知母、栝蔞根、款冬、地榆、王瓜、惡實、水萍、葒草、鳥葵、菰根、蘆根;其次為玉石類10種,包括丹砂、硝石、紫石英、石膏、烏古瓦、理石、長石、礜石;人獸部7種包括:髓、肉、尿、骨、白雄雞肉、屎白、黃雄雞;其他未歸類共7種,包括:合玉石、白石華、黑石華、封石、遂石、石劇、龍石膏;木部4種,包括:茯苓、松脂、枸杞、竹筍;菜部共2種包括:萊菔根、蓴;果部共2種,包括:烏芋、李核仁。孫思邈對消渴治療藥物推崇以草木類為主。
孫思邈對食療和針灸的認知
孫思邈強調食療、針灸以及其他綜合療法在消渴病治療的地位。其中提到三種食療方,包括:冬瓜子、菘菜、蓴、竹筍等;穀米類包括:青小豆、大麥、青粱米、陳粟米等;鳥獸類包括:沙牛髓、鹿頭肉、黃雄雞等。對於針灸治療,孫思邈認為對於初患消渴之人,可用灸法治療,若病過百日以上,則應慎用,以防瘡上膿水不止,並針對不同症狀選擇相應的穴位。
總的來說,孫思邈認為消渴病屬於疑難雜病,患者自身的預防調理在消渴的發生、發展,乃至轉歸過程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尤其是不飲酒、房事節制、禁食咸和面,最後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原書《備急千金要方》的記載吧:凡積久飲酒,未有不成消渴……若能如方節慎,旬月可瘳。不自愛惜,死不旋踵。方書醫藥實多有效,其如不慎者何?其所慎有三:一飲酒,二房室,三鹹食及面。能慎此者,雖不服藥而自可無他。不知此者,縱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