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一、典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味甘,平。主溼痺,腰背膝痛,補中,除暴疾,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久服,輕身,不飢,耐老,神仙。”

2.《藥性歌括四百味》:“芡實味甘,能益精氣。腰膝痠疼,固澀止遺。(一名雞頭。去殼取仁。)”

3.《本草綱目》:“止渴益腎,治小便不禁,遺精,白濁,帶下。”

4.《本草新編》:“芡實,味甘,氣平,無毒。入脾、腎二經。主溼痺,止腰膝疼痛,益精,令耳目聰明,強志補中,除暴疾,久食延齡益壽。視之若平常,用之大有利益。可君可臣,而又可佐使者也。其功全在補腎去溼。夫補腎之藥,大都潤澤者居多,潤澤則未免少溼矣。芡實補中去溼,性又不燥,故能去邪水而補神水,與諸補陰之藥同用,尤能助之以添精,不慮多投以增溼也。”

5.《本草經集註》陶弘景:“味甘,平,無毒。主治溼痺,腰背膝痛,補中,除暴疾,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久服,輕身,不飢,耐老,神仙。”

6.《本草崇原》:“氣味甘平澀,無毒。主溼痺,腰脊膝痛,補中,除暴疾,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久服輕身不飢,耐老神仙。”

7.《本草備要》:“甘、澀。固腎益精,補脾去溼。治洩瀉帶濁,小便不禁,夢遺滑精(同金櫻膏為丸,名水陸二仙丹),腰漆瘀痛(吳子野曰∶人之食芡,必枚齧而細嚼之,使華液流通,轉相灌溉,其功勝於乳石也。”

8.《得配本草》:“甘、平、澀。入足少陰、太陰經。補脾助氣,固腎澀精。治遺濁滯下,小便不禁。”《本經逢原》:“芡生水中而能益脾利溼,觀《本經》所主,皆脾腎之病。遺精濁帶,小便不禁者宜之。”

9.《本草求真》:“芡實如何補脾,以其味甘之故;芡實如何固腎,以其味澀之故。惟其味甘補脾,故能利溼,而洩瀉腹痛可治;惟其味澀固腎,故能閉氣,而使遺帶小便不禁皆愈。功與山藥相似,然山藥之陰,本有過於芡實,而芡實之澀,更有甚於山藥;且山藥兼補肺陰,而芡實則止脾腎而不及於肺。”

10.《飲片新參》王一仁:“芡實皮色淡紅,肉白。香甘澀。補脾肺,化溼治洩瀉,固精止帶。”

11.《雷公炮製藥性解》李中梓:味甘,性平無毒,入心、腎、脾、胃四經。主安五臟,補脾胃,益精氣,止遺洩,暖腰膝,去溼痺,明耳目,治健忘。

芡實之甘,宜歸脾胃,土得其宜,則水不受克,火亦無盜食之虞,故又入心腎二經。

12.《本草經解》葉天士:氣平澀,味甘,無毒。主溼痺,腰脊膝痛,補中,除暴疾,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久服輕身不飢,耐老神仙。(炒)

芡實氣平澀,稟天秋收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氣味降多於升,陰也。

脾為溼土而統血,溼邪傷於下,則走腰脊膝,致血泣而成痺;芡實甘平,則益脾肺,肺通水道則溼行,脾和則血活,而痺者瘳矣。中者脾也,味甘益脾,故能補中。

暴疾多屬於火;得水之精者,多能抑火,芡實味甘屬土,而生於水,所以制火而主暴疾,腎藏精,肺為金而腎為水;氣平益肺,肺氣旺則生精,金生水也,味甘益脾,脾氣升;氣平益肺,肺氣降。升降如,則天清地寧,養之以剛大,而志強矣。味甘益脾,脾統血,目得血則明,耳得血則聰,故令耳目聰明也。

久服氣平益肺,肺氣充則身輕。味甘益脾,脾血旺耐老不飢也。肺脾氣血充足,神仙有自來矣。

13.《玉楸藥解》黃元御:味甘,性澀,入手太陰肺、足少陰腎經。止遺精,收帶下。

芡實固澀滑洩,治遺精失溺、白濁帶下之病。

二、現代研究

1.成分:主含澱粉、蛋白質、脂肪及多種維生素。

2.作用:本品有抗氧化、降血糖、鎮痛保護腎功能、抗血栓等作用。

10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健康喝茶那些不得不說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