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清明時節左右,郊外的田間、房前、屋後會長出野生的艾葉,清香撲鼻,色澤喜人。艾葉辛、苦,溫;有小毒。歸肝、脾、腎經。能溫經止血,散寒止痛,調經,安胎;外用祛溼止癢。艾葉可食用可藥用,在民間深受喜愛。下面介紹艾葉的幾種做法和作用。
一、艾餈。
1.摘下艾葉嫩葉部分,清洗乾淨,放鍋裡焯一次水。
2.將焯過水的艾葉放攪拌機裡攪碎。
3.取適量糯米粉,和艾泥混合,和麵,以不粘手為度。
4.將炒花生碾碎,和黑芝麻,白砂糖,切碎的椰絲混合,作餡料。
5.取適量麵糰,包餡,放模具裡壓出花紋。
6.墊一塊裁剪好的粽子葉,放蒸籠裡蒸15分鐘,出鍋,放涼即可。
艾餈香味獨特,色澤誘人,深受大家尤其是客家人的喜愛。在清明前後,做艾餈自己吃和送親朋好友是客家人的標配。
二、艾葉煮雞蛋
很多女性在經期存在著痛經或者月經不調的現象,艾葉善散寒溼、曖子宮而止痛,為治療經寒經痛、寒溼帶下、宮冷不孕及脘腹冷痛所常用。日常可以適當用艾葉煮雞蛋來食用。製作方法如下:
1.摘新鮮艾葉,選嫩葉部分清洗乾淨
2.煎一個荷包蛋,兩面煎,八成熟時放入開水
3.把艾葉放鍋裡和雞蛋一起煮熟,放少許鹽調味即可。
三、外用薰洗
艾葉外用可祛溼止癢。
用法:艾葉50克,花椒9克,地膚子、白鮮皮各15克,水煎薰洗可治療面板瘙癢。有研究表明,艾葉水浸劑(1:4)在試管內對多種面板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或者單一味艾葉水煎外洗可緩解腰膝痠軟,關節不利。
艾對氣候的適應性強,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以Sunny充足的溼潤環境為佳,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土壤均可種植。清明節前後是食用艾葉的高峰期,但是有研究表明,以艾葉的藥用成份為指標,艾葉的最佳採集期為端午節前後1~2周。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必來”,艾葉用處多多,也是保健佳品,但是艾葉辛香溫燥,故不可過量或持續服用,陰虛血熱者忌服。
參考文獻
[1]鍾贛生.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190.
[2]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執業藥師資格認證中心.中藥學專業知識(二) [M].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85.
[3]陳興興,劉傳明.中草藥識別應用圖譜[M].廣東科技出版社.2014:210.
[4]曹仁烈等.中華面板雜誌[M],1957:286.
[5]張元,康利平,詹志來等.不同採收艾葉揮發油及其揮發性主成分與毒性成分變化的影響[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6,18(3):417.
審稿專家:廣東省藥學會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增城院區 臨床藥師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