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指多種病因引起的胰酶啟用,繼以胰腺區域性炎性反應為主要特徵,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變的疾病。其常見病因為膽石症(包括膽道微結石)、高三醯甘油血癥、乙醇等,膽源性胰腺炎仍是我國AP的主要病因。臨床上,大多數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20%~30%的患者臨床經過兇險。總體病死率為5%~10%。

1 AP嚴重度分級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最近發表的《2013中國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中,將AP嚴重度分為以下3級:輕度AP(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具備AP的臨床表現和生物化學改變,不伴有器官功能衰竭及區域性或全身併發症,通常在1~2周內恢復,病死率極低。

中度AP(moderate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SAP):具備AP的臨床表現和生物化學改變,伴有一過性的器官功能衰竭(48h內可自行恢復),或伴有區域性或全身併發症而不存在持續性的器官功能衰竭(48h內不能自行恢復)。有重症傾向的AP患者,要定期監測各項生命體徵並持續評估。

重度AP(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具備AP的臨床表現和生物化學改變,須伴有持續的器官功能衰竭(持續48h以上,不能自行恢復的呼吸系統、心血管或腎臟功能衰竭,可累及一個或多個臟器),SAP病死率較高,為36%~50%,如後期合併感染則病死率極高。

2 AP診斷流程

2.1 AP臨床表現特點

腹痛是AP的主要症狀,位於上腹部,常向背部放射,多為急性發作,呈持續性,少數無腹痛,可伴有噁心、嘔吐。發熱常源於全身炎性反應綜合徵(SIRS)、壞死胰腺組織繼發細菌或真菌感染。發熱、黃疸者多見於膽源性胰腺炎。

臨床體徵方面,輕症者僅表現為輕壓痛,重症者可出現腹膜刺激徵、腹水、Grey-Tumer徵、Cullen徵(因胰酶、壞死組織及出血沿腹膜間隙與肌層滲入腹壁下,致兩側脅腹部皮狀呈暗灰藍色,稱Grey-Tumer徵;可致臍周圍面板青紫,稱Cullen徵)。腹部因液體積聚或假性囊腫形成可觸及腫塊。其他可有相應併發症所具有的體徵。

區域性併發症包括急性液體積聚(APFC)、急性壞死物積聚(ANC)、胰腺假性囊腫、包裹性壞死(WON)和胰腺膿腫,其他區域性併發症還包括胸腔積液、胃流出道梗阻、消化道瘻、腹腔出血、假性囊腫出血、脾靜脈或門靜脈血栓形成、壞死性結腸炎等。區域性併發症並非判斷AP嚴重程度的依據。全身併發症主要包括器官功能障礙/衰竭、SIRS、全身感染、腹腔內高壓(IAH)或腹腔間隔室綜合徵(ACS)、胰性腦病等。

2.2 輔助檢查

2.2.1血清酶學檢查

強調血清澱粉酶測定的臨床意義,尿澱粉酶變化僅作參考。血清澱粉酶在起病後6~12h開始升高,48h開始下降,持續3〜5d0血清澱粉酶超過正常值3倍可確診為本病。

但血清澱粉酶活性高低與病情嚴重程度不呈相關性。血清澱粉酶持續增高要注意病情反覆、併發假性囊腫或膿腫、疑有結石或腫瘤、腎功能不全、高澱粉酶血癥等。

要注意鑑別其他急腹症(如消化性潰瘍穿孔、膽石症、膽囊炎、腸梗阻等)引起的血清澱粉酶增高,但一般不超過正常值2倍。

血清脂肪酶常在起病後24~72h開始升高,持續7~10do血清脂肪酶活性測定具有重要臨床意義,尤其當血清澱粉酶活性已經下降至正常,或其他原因引起血清澱粉酶活性增高時,血清脂肪酶活性測定有互補作用。同樣,血清脂肪酶活性與疾病嚴重程度不呈正相關。

2.2.2血清標誌物

①C反應蛋白(CRP):CRP是組織損傷和炎症的非特異性標誌物,有助於評估與監測AP的嚴重性。發病72h後CRP>150m#L提示胰腺組織壞死。②動態測定血清白細胞介素>6水平增高提示預後不良。

2.2.3影像學診斷

在發病初期24~48h行超聲檢查,可以初步判斷胰腺組織形態學變化,同時有助於判斷有無膽道疾病,但受AP時胃腸道積氣的影響,對AP不能做出準確判斷。

推薦CT掃描作為診斷AP的標準影像學方法,且發病1周左右的增強CT診斷價值更高,可有效區分液體積聚和壞死的範圍。在SAP的病程中,應強調密切隨訪CT檢查,建議按病情需要,平均每週1次。

按照改良CT嚴重指數(MCTSI),胰腺炎性反應分級為,正常胰腺(0分),胰腺和(或)胰周炎性改變(2分),單發或多個積液區或胰周脂肪壞死(4分);胰腺壞死分級為,無胰腺壞死(0分),壞死範圍≤30%(2分),壞死範圍>30%(4分);胰腺外併發症,包括胸腔積液、腹水及血管或胃腸道等(2分)。評分英4分可診斷為MSAP或SAP。此外,MRI也可以輔助診斷AP。

2.3 AP的診斷體系

2. 3.2AP的分級診斷:①MAP為符合AP診斷標準,滿足以下情況之一,無臟器衰竭、無區域性或全身併發症,Ranson評分<3分,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APACHE)Ⅱ評分<8分,AP嚴重程度床邊指數(BISAP)評分<3分,MCTSI評分<4分。

②MSAP為符合AP診斷標準,急性期滿足下列情況之一,Ranson評分≥3分,APACHEⅡ評分≥8分,BISAP評分≥3分,MCTSI評分≥4分,可有一過性(<48h)的器官功能障礙。恢復期出現需要干預的假性囊腫、胰瘻或胰周膿腫等。

臨床上應注意一部分AP患者有從MAP轉化為SAP的可能,因此,必須對病情作動態觀察。除Ranson評分、APACHEII評分外,其他有價值的判別指標如體質量指數(BMI)>28kg/m2胸膜滲出,尤其是雙側胸腔積液,72h後CRP>150mg/L,並持續增高等,均為臨床上有價值的嚴重度評估指標。

3 AP的治療

3.1基本處理

主要目的是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支援治療,防止區域性及全身併發症。

3.1.1動態觀測與評估

觀察內容包括血、尿、凝血常規測定,糞便隱血、腎功能、肝功能測定,血糖、血鈣測定,心電監護,血壓監測,血氣分析,血清電解質測定,胸部X線攝片,中心靜脈壓測定等。動態觀察腹部體徵和腸鳴音改變。記錄24h尿量及出入量變化。

上述指標可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做相應選擇,根據APACHEII評分、Ranson評分、BISAP評分等指標判斷AP的嚴重程度及預後。SAP病情危重時,應入ICU治療。

3.1.2常規禁食

對有嚴重腹脹、麻痺性腸梗阻者應採取胃腸減壓等相關措施。在患者腹痛減輕或消失、腹脹減輕或消失、腸道動力恢復或部分恢復時可以考慮開放飲食,開始以糖類為主,逐步過渡到低脂飲食,不以血清澱粉酶活性高低作為開放飲食的必要條件。

3.1.3靜脈補液:積極補足血容量,維持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補液量包括基礎需要量和流入組織間隙的液體量。輸液種類包括膠體物質、0.9%氯化鈉溶液和平衡液。擴容時應注意晶體與肢體的比例,並及時補充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必要時使用血管活性藥物。

3.1.4止痛治療:疼痛劇烈時考慮鎮痛治療。在嚴密觀察病情下,可肌肉注射鹽酸哌替啶(杜冷丁)25~100mg。不推薦應用嗎啡或膽鹼能受體拮抗劑,如阿托品、654-2等,因前者會收縮奧狄括約肌,後者則會誘發或加重腸麻痺。

3.2 抑制胰腺分泌

常用藥物有:①生長抑素及類似物,具有多種內分泌活性;抑制胃酸分泌;抑制胰腺的外分泌,使胰液量、消化酶分泌減少;抑制生長激素、胰高血糖素、膽囊收縮素等多種激素的釋放;降低門脈壓和脾血流等。

在AP早期應用,能迅速控制病情、緩解臨床症狀、減少併發症、縮短住院時間、提高治癒率。奧曲肽0.1mg皮下注射,6~8h1次;或生長抑素首劑250ug緩慢靜脈注射後按每小時250ug的劑量持續靜脈滴注。

②H2受體拮抗劑或質子泵抑制劑:可透過抑制胃酸分泌而間接抑制胰腺分泌,還可以預防應激性潰瘍的發生。可選用法莫替丁20~40mg,或奧美拉唑40-80mg加入液體中靜滴,或靜脈注射,1〜2次/d。

3.3 蛋白酶抑制劑應用

蛋白酶抑制劑(烏司他丁、加貝酯、抑肽酶)能夠廣泛抑制與AP發展有關胰蛋白酶、彈性蛋白酶、磷脂酶A等的釋放和活性,還可穩定溶酶體膜,改善胰腺微迴圈,減少AP併發症,主張早期足量應用。

①烏司他丁(ulinastatin):10萬U加入補液500mL內靜滴,1~2h內滴完,1~3次/d。②加貝酯(FOY,gabexate):僅供靜脈滴注。每次100mg加入250mL補液內,治療開始頭3d每8h1次,症狀減輕後改為每日1次,療程7~10d。

滴速為1mg/(kg•h),不宜>2.5mg/(kg•h)。需注意有對多種藥物過敏者、孕婦及兒童禁用,給藥中,一旦發生過敏現象應及時停藥並對症治療。

3.4 抗生素的應用

對於非膽源性AP不推薦預防使用抗生素。對於膽源性MAP或伴有感染的MSAP和SAP應常規使用抗生素。胰腺感染的致病菌主要為革蘭陰性菌和厭氧菌等腸道常駐菌。

抗生素的應用應遵循“降階梯”策略,選擇抗菌譜為針對革蘭陰性菌和厭氧菌為主、脂溶性強、有效透過血胰屏障的藥物。推薦方案:碳青黴烯類;青黴素+β-內醯胺酶抑制劑;第三代頭孢菌素+抗厭氧菌;喹諾酮+抗厭氧菌。療程為7~14d,特殊情況下可延長應用時間。

要注意真菌感染的診斷,臨床上無法用細菌感染來解釋發熱等表現時,應考慮到真菌感染的可能,可經驗性應用抗真菌藥,同時進行血液或體液真菌培養。

3.5 營養支援

MAP患者只需短期禁食,故不需腸內或腸外營養。MSAP或SAP患者常先施行腸外營養(PTN),待患者胃腸動力能夠耐受,及早(發病48h內)實施腸內管養(EN)。

腸內營養的最常用途徑是內鏡引導或X線引導下放置鼻空腸管。輸注能量密度為4.187J/mL的要素營養物質,如能量不足,可輔以腸外營養,並觀察患者的反應,如能耐受,則逐漸加大劑量。

EN能維持腸屏障功能,是防止腸道衰竭的重要措施。EN增加腸黏膜血流灌注和促進腸蠕動,預防腸源性感染和MODS,改善疾病的嚴重程度和預後。

透過腸黏膜與營養素的接觸,可以直接向腸黏膜提供其代謝所需的營養物質,阻止腸黏膜的氧化損傷,避免腸道屏障功能的破壞和菌群易位,維持腸道內細菌的平衡和腸道免疫的“覺醒”狀態改善腸道的通透性,從而限制由腸道介導的全身炎症反應。

EN顯著降低了總的併發症的發生,費用及住院時間明顯縮短。應注意補充谷氨醯胺製劑。對於高脂血症患者,應減少脂肪類物質的補充。

進行腸內營養時,應注意患者的腹痛、腸麻痺、腹部壓痛等胰腺炎症狀和體徵是否加重,並定期複查電解質、血脂、血糖、總膽紅素、血清白蛋白水平、血常規及腎功能等,以評價機體代謝狀況,調整腸內營養的劑量。可先釆用短肽類製劑,再逐漸過渡到整蛋白類製劑,要根據患者血脂、血糖的情況進行腸內營養劑型的選擇。

3.6 防治臟器功能衰竭

AP的嚴重程度主要取決於器官功能衰竭的出現及持續時間(是否超過48h),因此積極維護臟器功能貫穿於AP整個診療中。主要措施包括:①早期液體復甦。

②針對ARDS的治療處理包括動態監測患者血氣分析,面罩吸氧或機械通氣,大劑量、短程糖皮質激素的應用,有條件時行氣管鏡下肺泡灌洗術。

③針對急性腎損傷/腎衰竭的治療主要是支援治療,穩定血流動力學引數,必要時透析。持續性腎臟替代療法(CRRT)的指徵是伴急性腎功能衰竭,或尿量≤0.5ml7(kg•h);早期伴2個或2個以上器官功能障礙;SIRS伴心動過速、呼吸急促,經一般處理效果不明顯;伴嚴重水電解質紊亂;伴胰性腦病。

④預防和治療腸道衰竭對於SAP患者,應密切觀察腹部體徵及排便情況,監測腸鳴音的變化。及早給予促腸道動力藥物,包括生大黃、芒硝、硫酸鎂、乳果糖等;給予微生態製劑調節腸道細菌菌群;應用谷氨醯胺製劑保護腸道黏膜屏障。同時可應用中藥,如皮硝外敷。病情允許時,儘早恢復飲食或實施腸內營養對預防腸道衰竭具有重要意義。

⑤其他臟器功能的支援出現肝功能異常時可予保肝藥物,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時可使用肝素,上消化道出血可使用質子泵抑制劑。

3.7 膽源性胰腺炎的內鏡治療

對於懷疑已經證實的膽源性AP患者,如果符合重症指標和(或)有膽管炎、黃疸、膽總管擴張,或最初判斷是MAP但在治療中病情惡化者,應行鼻膽管引流或內鏡下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術(EST)。

膽源性SAP發病的48~72h內為行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最佳時機,而膽源性MAP於住院期間均可行ERCP治療。在膽源性AP恢復後應該儘早行膽囊切除術,以防再次發生AP

3.8 併發症的處理

①區域性併發症的處理:大多數APFC和ANC可在發病後數週內自行消失,無需干預,僅在合併感染時才有穿刺引流的指徵。無菌的假性囊腫及WON大多數可自行吸收,少數直徑>150px且有壓迫現象等臨床表現,或持續觀察見直徑增大,或出現感染症狀時可予微創引流治療。

胰周膿腫和(或)感染首選穿刺引流,引流效果差則進一步行外科手術,外科手術為相對適應證。有條件的單位應行內鏡下穿刺引流術或內鏡下壞死組織清除術。

②全身併發症的處理:發生SIRS時應早期應用烏司他丁或糖皮質激素。CRRT能很好地清除血液中的炎性介質,同時調節體液、電解質平衡,因而推薦早期用於AP併發的SIRS,並有逐漸取代腹腔灌洗治療的趨勢。 菌血症或膿毒症者應根據藥物敏感試驗結果調整抗生素,要由廣譜抗生素過渡至使用窄譜抗生素,要足量足療程使用。

SAP合併ACS者應採取積極的救治措施,除合理的液體治療、抗炎藥物的使用之外,還可使用血液濾過、微創減壓及開腹減壓術等。

10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水果界“能量大戶”,小心越吃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