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是中藥裡一味較常用的重要藥材,聽它的名字,大家都會覺得有趣,半夏半夏,好像是要到夏天過了一半才開始生長的。事實上的確如此,6月22日是夏至,古人將夏至分為三侯:"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因為半夏性喜陰,夏至一陰生,陰氣開始發動,天地之間不再是純陽用事,故而仲夏時節半夏這種喜陰的植物才在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半夏長於重陽轉陰的時節即夏季之半,且喜歡生長在潮溼之地,古人取類比象來推論半夏具有降陽氣的作用,半夏也是因此得名的。
一般來說我們都知道它有溫肺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效,在這些作用的基礎上以及它的降陽化溼功能,讓它對失眠也有神奇的療效。
半夏治失眠早在《內經》中已有論述,《靈樞·邪客》:"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何氣使然?……令厥氣客於五髒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滿,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治之奈何?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 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此所謂決讀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其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
半夏湯治療失眠最早載於《黃帝內經》,其中主要用半夏之降陽化溼之功能治療中焦痰飲、陽氣不降導致陽不入陰的失眠症,後代醫家多沿用此方,並在此方的基礎上加減應用。
吳鞠通《溫病條辨》中記載半夏湯:古代劑量:半夏(制,八錢) 秫米(二兩,即俗所謂的高糧是也,古人為之稷,今或名為蘆稷,如南方難得,則以薏仁代之。)
煎服法: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溫服。
主治:溫病癒後,嗽稀痰而不咳,徹夜不寐者,半夏湯主之。(下焦篇第三十一條)
方義方解:此中焦陽氣素虛之人,偶感溫病,醫以辛涼甘寒,或以苦寒清溫熱,不知十衰七、八之戒,用藥過劑,以致中焦反停寒飲,令胃不和,故不寐也。《素問》雲:胃不和則臥不安,飲以半夏湯,覆杯則寐。蓋陽氣交與陰則寐,胃居中焦,為陽氣下交之道路,中寒飲聚,故令陽氣欲下交而無路可循,故不寐也。半夏逐痰飲而和胃,秫米秉燥金之氣而成。故能補陽明燥氣之不及而滲其飲,飲退則胃和,寐可立至,故曰覆杯則寐也。
劉渡舟治療失眠的醫案。
馬某,女,50歲。患失眠證,每夜只能入睡二三小時,而且亂夢紛紜,白晝則頭暈神疲。苔滑膩,脈弦滑。初診用溫膽湯不效,再診時,知其大便稀溏,每日兩三次,伴心下脹悶不舒,時有噯氣,由此而知病根在脾胃不和。張景嶽曾指出:"今人有過於飽食,或病脹滿者,臥必不安,此皆胃氣不和之故。"故處方以:生薑12克,乾薑3克,半夏15克,黃連6克,黃芩6克,黨蔘10克,炙甘草10克,大棗7枚,服藥六劑,夜寐基本恢復正常,大便成形,飲食有味,患者稱謝告愈。
【解說】生薑瀉心湯即半夏瀉心東加生薑並減少乾薑的用量而成,組方原則亦屬於辛開苦降甘調之法,本方用生薑、乾薑溫陽散飲,消除停留在胃中的痰飲水溼。在《傷寒論》中有"胃中不和…….脅下有水氣"。"脅下有水氣",水氣停留中焦,阻遏陽氣下交之通路,所以重用半夏降陽入陰,並且半夏也有溫胃化飲之功,幫助消除飲留溼邪。該失眠證一般還伴見脅下脹滿疼痛、或小便不利、下肢浮腫等證,臨床上凡見有心下痞、噯氣、下利、腹中鳴響、脅下疼痛或下肢浮腫、小便不利的失眠證都可用本方加減應用。如果水氣比較明顯,還可在方中加入茯苓,以增強健脾利水之效。
此方中用半夏引陽入陰,則陰陽和合,則寐至,失眠可愈,若僅僅只用一些利水化溼之藥,只是起到水氣消,但陽氣不降,陽不入陰,神氣不定,則不能起到安神入寐之效。
半夏降陽入陰治療失眠,從古至今應用和研究者甚多,經過辯證論治加入應用,臨床上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1 #
-
2 #
半夏我這裡多生在山野熟地,水田沼澤不見,而且現在已生出全葉。
-
3 #
失眠不一定要用酸棗仁的吧?
-
4 #
好文章,取類比象,說理透徹,轉發收藏了
-
5 #
我總有痰,特別是食涼之後,不停的有噯氣,吐痰。我從前天開始用了溫膽湯方,因我失眠十年有餘。
謝謝作者公佈方子的用量,其仁心可鑑,我失眠十多年,有吃了很多藥,雖然不知對不對我症,我還是要對你表示深深的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