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現如今,腫瘤治療已進入“精準醫療”時代,而基因檢測是精準治療實施的前提,如果能利用好它,可以讓癌症治療事半功倍,讓長期“帶瘤生存”成為可能

看到這裡,很多癌友可能會說了,做基因檢測不就是為了尋找靶向藥麼?

非也,這只是基因檢測的作用之一,它在癌症治療中還發揮著其他重要作用。

基因檢測是如何幫助癌友獲得更好的生存獲益的呢?這還要先從腫瘤的形成說起。

腫瘤本質上是一種基因疾病,它的發生主要是因為我們體細胞內的基因在遺傳或者後天因素的刺激下發生了突變,當突變不斷累積的時候,特別是跟腫瘤相關的驅動基因發生突變以後,正常的細胞就會發生質變,惡化成腫瘤細胞。

透過基因檢測能把這些變異的基因找出來,這樣有助於指導用藥、評估藥物療效,輔助監測復發和耐藥問題。

01指導靶向用藥

國家衛生健康委釋出的《新型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20年版)》明確規定,只有經靶點檢測後方可使用小分子靶向藥物和大分子單克隆抗體類藥物。

我們都知道,靶向藥是“定點爆破”,每種靶向藥只對癌細胞上特定的“靶點” 起作用,比如某個特有的基因突變,就跟“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是一個道理。

但導致癌症發生的基因突變型別有很多,就拿肺癌來說,目前發現的驅動基因包括EGFR突變、ALK融合基因、ROS1的融合或者重排、BRAF V600E突變、KRAS突變、NTRK的融合以及MET擴增等多種,這些基因突變都可以導致肺癌的發生。

而不同的基因突變,所用的靶向藥是不一樣的,比如ALK突變的肺癌患者要使用克唑替尼、阿來替尼等靶向藥,而MET突變肺癌患者使用卡馬替尼治療更有效。

所以,在使用靶向藥前,癌友們最好都進行基因檢測,找到驅動基因,對症下藥,這樣才能從靶向治療中獲益。

如果盲試靶向藥是有一定風險的,因為野生型(沒有敏感突變)的患者不僅不能從靶向治療中獲益,還要應對藥物副作用。另外,盲試靶向藥需要一定的時間去驗證藥物是否有效,如果藥物無效,意味著這段期間處於空窗期,有可能耽誤治療時機。

你還需要知道的是,基因檢測並不是肺癌患者的專利,有些特定的基因突變也可能出現在其他癌種上。

所以,千萬不要認為除肺癌以外都不需要進行基因檢測。到目前為止,乳腺癌、結腸癌、胃癌、肝癌、腎癌、神經內分泌瘤、白血病、膀胱癌等十餘種癌症都可以透過基因檢測確定特定的靶向藥進行治療。

02預測免疫治療效果

免疫治療的問世,給不適合靶向治療的患者帶來了生存希望。

以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為例,在沒有免疫治療之前,患者的5年的生存率僅為5%~6%,也就是說100個人裡面只有五六個人的生存時間超過了5年。隨著免疫治療的問世,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經提升到了15%,甚至20%左右。

但跟靶向藥物一樣,免疫抑制劑也不是人人都適用的。經過這幾年的探索,針對大部分實體瘤,PD-1抗體的有效率大概只有20%。那有沒有什麼辦法能提前判斷PD-1抗體是否有效呢?

答案是肯定的!

除了PD-L1的表達水平、MSI高低、TMB高低、TIL多少這四個指標之外,科學家發現不少基因突變與PD-1抗體的療效密切相關。

基於目前研究結果,普遍認為攜帶有BRCA、ATM、P53、POLE、POLD、PRBM1、MSI、KRAS等基因突變以及9p24.1擴增的癌友,使用PD-1單藥治療的療效超級棒。

但是也有一些基因突變會降低PD-1的療效。越來越多的研究提示:EGFR敏感突變、ALK敏感突變、MET基因第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等驅動基因突變以及SKT11功能缺失突變、PTEN基因功能缺失突變等,易讓PD-1抗體療效大打折扣。

如果癌友攜帶有JAK和B2M基因失活突變,使用PD-1抗體可能會天然耐藥。

這裡要提醒大家一下,凡事無絕對,癌症治療也不例外,所以,你到底是否適合使用PD-1治療,最好諮詢下醫生的意見。

03解決耐藥問題

雖然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能給患者帶來生存獲益,但是在使用一段時間後,患者會不可避免地出現耐藥問題,這主要是因為導致癌症發生的基因突變不斷在變化。

還是以肺癌為例。EGFR突變是所有肺癌患者中最廣泛的一個突變,約50%的中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存在該突變。但經過靶向治療後,大部分患者會在一年後出現耐藥,其原因就在於經過治療後,腫瘤出現了新的突變,不再對一代靶向藥敏感。

隨著臨床研究者們的不斷探索,發現約50%-60%的患者是因為出現了T790M突變,約15%-20%的耐藥患者產生了CMET突變,而這些突變都是有相應的靶向藥可以治療的。

所以,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建議癌友們定期(一年或兩年)進行新的基因檢測,尤其是經過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治療方式耐藥後,這麼做可以給癌症治療提供最精準的幫助,從而繼續長期生存。

04提示腫瘤復發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透過檢測癌症相關的迴圈腫瘤DNA(ctDNA)可預測癌症復發的風險。

一是癌細胞主動將自己的DNA釋放到了血液裡,以便浸潤和轉移;二是衰老或者壞死的癌細胞裂解以後,細胞內的DNA釋放到了血液裡;

前者是主要來源,所以,如果患者血液中存在ctDNA,癌症復發的可能性比較大。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Maximilian Diehn教授對40位早期、早中期肺癌患者的255份、不同時間點取樣的外周血標本,進行了深入的基因分析,結果發現:

有20位患者在手術、放化療等根治性治療後,依然可以檢測到ctDNA。這20位患者,無一例外,均在該課題結題前就復發了。接受根治性治療後4個月內抽取的外周血,作為判斷的標準。根治性治療結束後早期即可測到ctDNA的患者,更容易出現復發,更早地出現了復發,這部分患者的生存期也明顯縮短。

除了剛剛說到的這四個重要作用外,基因檢測還可以評估化療藥物和內分泌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避免一些不良反應的發生。

總而言之,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建議中晚期的癌友們在接受治療前先進行基因檢測。

基因檢測方式有很多,哪種更靠譜?

腫瘤患者的基因檢測樣本可以是多樣的,可以是活檢後取得的病變組織樣本,也可以是血液、其他體液如胸腔、腹腔、心包腔積液、甚至是腦脊液等,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是組織活檢及血液活檢兩種,兩者各有優缺點:

那麼這兩種方法到底該選哪種呢?

這還得需要結合患者具體的情況來決定。

一般來說,對於初治患者,或伴有寡轉移病灶的患者,我們首先推薦組織活檢,但如果腫瘤位置不太好,比如靠近一些大血管、心臟等重要臟器,又或者是患者本身不能耐受手術或者穿刺,則應選擇液體活檢。

另外,經過多線治療的患者,比如說一二線治療失敗了,又或者是有多個病灶進展的患者,比如說出現了腦轉移、肝轉移等,最好也選擇液體活檢。

5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小細胞肺癌化學治療,和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