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是全球性公共衛生的重點防控問題,防控工作形勢嚴峻。目前,心血管疾病已成為發達國家的頭號殺手。我國心血管病患者大約2.9億,每年死於心血管疾病約350萬人,佔總死亡原因的41%,居各類疾病之首。其較高的發病率、死亡率、致殘率及再住院率,嚴重影響公眾的健康和給社會帶來沉重的醫療負擔。
目前,隨著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學的改變以及急性冠脈綜合症治療的改善,不再侷限急性期干預和治療,心臟康復面向更廣研究方向和治療群體。目前,心臟康復廣泛應用在心血管疾病的臨床治療。
心臟康復的物件包括冠心病、心絞痛、慢性心力衰竭、風溼性心臟病、心肌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冠脈搭橋術(CABG)、室壁瘤切除術、心臟瓣膜置換術、心臟移植術後和埋藏置入式的起搏器或心律轉復除顫器(ICD)的康復、糖尿病和代謝綜合徵等。
中醫康復作為中醫學理論指導下形成的特色理論和治療方法,可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據,提高心血管疾病臨床療效。
中醫康復治療方法可分為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這兩大類。心病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藥物康復法、針灸康復法、氣功康復法、運動康復法、飲食康復法、情志康復法等。
其中,藥物康復法是最常見的一種,是根據中藥的性味、歸經、升降、補瀉理論和方劑的配伍原則,針對患者疾病後期氣血不足、陰陽失調、臟腑虧虛等身體狀況,在辨證的基礎上,分別施治,以幫助患者恢復健康的方法。包括了藥物內治和藥物外治法。
內治法是使用湯、膏、丸、散等中藥製劑,補養臟腑、氣血、陰陽,或活血化瘀、疏通經絡,以達到祛病健體的目的。其運用原則為辨證求因,隨因施治,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外治法是將藥療與熱療等物理療法相結合,透過對患者全身或區域性病位或穴位的洗、擦、搽、燻、熨、貼等外用途徑,促進藥物成分由肌膚吸收,發揮疏通經絡、調暢氣血、協調臟腑等作用,以達到康復效應的治療方法。外治法中常用的有燻洗法、浸洗法、敷貼法、熨貼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