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李時珍出生之時,有一頭白鹿闖入院內,口中銜著一株紫靈芝。一時傳為美談,長大後他認為自己與仙家有緣,開始修習“神仙之學”。於是他白日讀書夜晚靜坐,逐漸悟到,修煉家所觀察到的奇經八脈與醫生對此的認知是有所不同的,堪破了這個祕密,才取得日後在醫學上的偉大成就。
他在《奇經八脈考》中,強調“醫不知此,罔探病機;仙不知此,難安爐鼎”。可見他對“奇經八脈”的重視。自古至今,奇經八脈都是道家祕不外傳的養生大法。
八脈裡有八個代表性的穴位:公孫、內關、臨泣、外關、申脈、後溪、列缺、照海。古人留傳下來一首“八穴歌”:
公孫衝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
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銳眥外關逢;
後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蹺絡亦通;
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蹺照海膈喉嚨。
今天要講的是能夠滋腎清熱的照海穴。
照海穴屬足少陰腎經,通陰蹺脈,是八脈要穴之一,有滋腎清熱,通調三焦之功。
主要可緩解胸悶、嗓子幹痛、聲音嘶啞、慢性咽炎等症狀,對肩周炎、失眠也有輔助作用。
照海穴為什麼有這麼好的效果呢?
因為照海穴在奇經八脈中屬陰蹺,與足少陰腎經交會,為八脈交會要穴之一,有滋腎清熱、通調三焦之功,既補益又清熱。點揉或艾灸這個穴位既可以調理陰蹺脈又可以調理腎經,可謂是一舉兩得的妙法。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裡稱此穴為"漏陰",就是說這個穴位出了問題,人的腎水減少了,會造成腎陰虧虛,引起虛火上升。
因此,只要我們感到胸口悶得不舒服、嗓子幹痛、聲音嘶啞,甚至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灸一灸或按一按這個穴,既有滋腎清熱的功效,還能讓身體的三焦功能順暢起來。
如何巧用照海?
一般來說,點揉3到5分鐘後就會感覺到喉嚨裡有津液出現,疼痛也會有所緩解,而艾灸時間要以自己身體接受能力為度。
古代修煉家都講究煉津化精,津液升發多了,人體的腎精自然充盈,客觀上也起到了滋陰固腎的作用,是真正調動了人體的大藥。
閉口不說話,並沒有什麼玄機,只是為了使升發的津液易於滋潤喉嚨,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吞津法。
陰蹺主一身的水液,交會於照海穴,既滋腎清熱,又能通調三焦,所以艾灸照海穴會激發腎中精氣,引水液上行,滋潤喉嚨,虛火得到腎水的滋潤則下行,嗓子疼痛自然就“水到病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