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的辨證方法,除了我們前幾天給大家介紹的八綱辨證 ,還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等。前三種辨證方法主要用於對外感病進行辨證,經絡辨證在鍼灸、按摩等科應用較多。
外感病是由感受外邪引起的疾病。由於外邪的屬性不同,發病的時令不同,外邪侵襲人體的途徑不一樣,所以,疾病發生、傳變的規律和出現的臨床徵象都不相同。
漢代張仲景著《傷寒論》,認為陰邪(風寒等)多從皮毛腠理、經絡(太陽經)傳入陽明、少陽,“陰盛則陽病”,故易出現陽虛裡寒的三陰(太陰、少陰、厥陰)徵象。幾千年以來,六經辨證有效地指導著中醫學的辨證施治。運用六經辨證,不僅僅侷限於外感病的診治,對腫瘤和內傷雜病的論治,也同樣具有指導意義。
衛氣營血辨證,是清代葉天士在《外感溫熱篇》中所創立的一種適用於外感溫熱病的辨證方法。即將外感溫熱病發展過程中,不同病理階段所反映的證候,分為衛分證、氣分證、營分證、血分證四類,用以說明病位的淺深、病情的輕重和傳變的規律,並指導臨床治療。
三焦辨證是清代吳鞠通在其《溫病條辨》中創立的一種溫熱病辨證方法,這種方法是在衛氣營血辨證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三焦部位所屬臟腑在溫熱病過程中的病理變化,作為辨證分型的方法。
雖科學研究不斷進步,但時有疫邪的凶猛盛行、廣泛傳播,尚難擺脫“其來無時,其著無方”,“茫然不可測”的困境。在病原體不明,病因治療無方的情況下,運用中醫的辨證方法,尋求治則治法,調動機體的抗病能力,抑制病原體發展,清除體內病毒素,回覆機體內環境平衡等方面,可以起到“扶正祛邪”的積極治療作用。
我們在中醫的診法和斷法中學習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這三種外感病的辨證方法,一方面的目的是期望通過學習,能對外感病有初步認識,同時也為大家繼續學習《傷寒論》、《溫病學》打下基礎。
今天我們先學習張仲景的六經辨證。
“六經與六經病”
六經,是後世醫家對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和厥陰等三陰三陽經的簡稱。
我們學習經絡時,系統學習了十二經脈,包括手足的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和厥陰經,每一條經脈都關聯一個臟腑。在傷寒的六經辨證裡,我們需要要記住一條規律——六經辨證“傳足不傳手”,即六經病的傳變只傳足經,不傳手經。
太陽病的病變部位涉及到足太陽膀胱經、膀胱腑、體表營衛,其主要證候為體表陽氣被風寒邪氣所傷,陽氣開始抗邪,屬陽證、表證、陽證的初起。
陽明病,病變部位涉及到足陽明胃經、胃腸之腑,邪氣已經入裡化熱,因此陽明病的主要證候是盛陽感熱邪,兩陽相爭而出現的大熱、大實之證,為裡證,為陽證的極盛。
少陽病,病變部位涉及到足少陽膽經、膽腑和三焦,邪氣在經為寒,在腑化熱。其證進一步發展,邪氣既可以由陽入陰而內傳太陰,轉成陰證;也可以內傳陽明,進而發展為陽證的極期。
太陰病,病變部位涉及到足太陰脾經和脾臟,主要證候是太陰脾臟的虛寒證,為陰證、裡證,是陰證初起,陰證的輕淺階段。
少陰病,病變部位涉及到手、足少陰心、腎以及足少陰腎經。由於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腎為元陰元陽之根本,病及少陰,涉及到人體根本陽氣的動搖,故為陰證,裡證,為陰證的危重期。
厥陰病,病變部位涉及到足厥陰肝經、肝和心包,如果邪由少陰傳來,也就是說在心腎真陽衰微的基礎上,寒邪進一步傳入厥陰,則屬陰證、裡證,為陰證的終末期,最終不可避免地出現陰盛陽絕的死證。但如果是外寒直接侵襲厥陰經、髒,則屬可以治療的厥陰寒證。
六經病的傳經:邪氣由此經進入彼經,則叫傳經。《傷寒論》原文所提示的傳經情況主要是:
“辨六經病證”
一、太陽病辨證
1、太陽病的病位
從《傷寒論》“太陽病篇”原文來看,太陽病的病變部位涉及到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膀胱腑,也涉及到太陽所主的肌表營衛。由於太陽主表,而肺主皮毛,所以當體表的陽氣受邪,表氣不利的時候,多會導致肺氣宣發肅降失調而出現咳或喘,因此在《傷寒論》中,手太陰肺的病症也出現在“太陽病篇”,而沒有出現在“太陰病篇”。
太陽病是講的風寒之邪侵襲人體,正氣抗邪於膚表淺層所表現的證候。實際上這個經證就是一個表證,並且是偏於風寒的表證,如果經證沒有痊癒、經證沒有解除,而又循著經絡入了腑了,足太陽膀胱,那麼隨著它的經氣入腑就變成太陽腑證。經證一般是講的經絡,腑證是講它聯絡的臟腑。
2、太陽病提綱
【傷寒論原文】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1]痛而惡寒[2]。
【註釋】
[1]頭項強痛:強,jiàng,強直不柔和。頭項強痛,即頭痛並伴有後項部拘緊不柔和之感。
[2]惡寒:惡,wù,畏惡的意思。惡寒即怕冷。
【講解】
本證成因:風寒外襲。
主症和病機:脈浮,外邪襲表,正氣因抗邪而浮盛於外,氣血必充盛於表,而脈象是反映氣血活動狀態的,故脈應之而浮。主表的浮脈,特點是輕取即得,重按少力,舉之有餘,按之不足,如水漂木。
頭項強痛,太陽經脈上額,交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外邪束表,太陽經脈受邪,經氣不利,因此就在太陽經脈的循行部位上出現了筋脈拘急,肌肉痙攣的症狀,於是就出現了頭痛並伴見頸項部拘緊不柔和。這是診斷邪氣在太陽經脈的定位性症狀。
惡寒,風寒之邪外襲肌表,衛陽被傷,溫煦失司,也就是“溫分肉”的正常功能失司,故見惡寒。後世的醫學家有“有一分惡寒,就有一分表證”的說法。
此三症反映了風寒邪氣侵襲太陽經脈和肌表,正氣奮起與邪氣抗爭的病機,是太陽病表證的基本特徵,列在“太陽病篇”的開頭。由於感受病邪的差異和體質虛實不同,太陽病經證分為傷寒和中風二種。表邪不解,內傳膀胱,則為太陽腑證。
3、太陽病經證
由於患者感受邪氣之不同,體質的差異,太陽經證又有太陽中風證和太陽傷寒之別。
(1)太陽中風證(偏虛)
【原文】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1]者,名為中風[2]。
【註釋】
[1]脈緩:與緊脈相對而言,指脈象鬆弛,弛緩,柔軟,非指平人脈來四至,從容和緩之緩脈。在“太陽病”三字的前提下言“脈緩”,當是脈浮緩。
[2]中風:中, zhòng。中風,指肌表被風邪所傷的證候,與後世所說的猝然暈倒,偏癱,口眼歪斜之中風病不是同一概念。
【講解】
本證成因:風邪襲表。
主症和病機:發熱,太陽中風是風陽邪氣侵襲肌表的病證,風陽傷衛陽,兩陽相爭,衛陽因抗邪而浮盛於外,並進而出現病理性亢奮,故見發熱。因衛陽病理性的亢奮和浮盛於外,而衛分邪氣亦盛,所以將其病機稱作“衛強”。
汗出,一方面是因為衛陽被風邪所傷,衛外失固;另一方面,是因為風性疏洩,使營陰外越,故見自汗出。汗出必然傷營,而致營陰不足,故將其病機稱作“營弱”。因此風邪襲表,衛強營弱,營衛失和就是太陽中風證的基本病機。
惡風,一方面是因為衛陽被傷,溫煦失司,另一方面是因為汗出肌腠疏鬆,不勝風襲,故見惡風。惡風和惡寒,自覺症狀都是怕冷,當風則惡,無風則緩,可稱惡風;雖身居密室,加衣覆被而怕冷不減,則稱惡寒。但是在《傷寒論》中,惡風和惡寒兩詞的應用區分並不嚴格,以致常有互用的情況。
脈緩,在“太陽病”的前提下言“脈緩”,當是指脈浮緩,浮主邪在表,緩主營陰傷。
凡見此脈證者,即為太陽中風證,反映了風邪襲表,衛強營弱,營衛失和的病機,後世醫學家稱之為太陽中風證的提綱。
(2)太陽傷寒證(偏實)
【原文】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1]者,名為傷寒[2]。
【註釋】
[1] 脈陰陽俱緊:陰、陽,在此分別指尺脈和寸脈而言。脈陰陽俱緊,是泛指寸關尺三部之脈皆呈緊象。本條首言太陽病,故當有脈浮,也即其脈當是寸關尺三部皆浮緊。
[2]傷寒:證候名,外感風寒,感而即發所引起的表證,即狹義傷寒。
【講解】
本證成因:寒邪襲表。
主症和病機:必惡寒,強調惡寒必定先見而且比較嚴重。因為太陽傷寒是寒邪傷人肌表的證候,寒為陰邪,最易傷人陽氣,寒邪襲表,衛陽被傷,溫煦失司,故必惡寒。
或已發熱,或未發熱,有的人已經發熱,是風寒襲表,衛陽能及時達表抗邪,故發熱較早出現;有的人還沒有見到發熱,是感受風寒較重,衛陽鬱遏,或體質素弱,衛陽不能及時達表抗邪故發熱較遲出現。但是不論遲早,總會有發熱。也就是說,太陽傷寒證的發熱可以有遲有早,但終究會出現。如無發熱,就不可以稱之為太陽傷寒,而屬少陰傷寒了。
體痛,周身疼痛,這是傷寒的主要症狀之一。寒性凝澀,寒主收引,寒主痛,寒傷肌表,不僅外閉衛陽,而且內鬱營陰,使營衛氣血凝滯,筋脈拘攣,故見周身疼痛。
嘔逆,為寒邪束表,正氣抗邪於表而不能顧護於裡,裡氣升降失常所致。裡氣升降失常是表證常見的兼證,可以見嘔逆,也可見食慾不振,或下利,或不大便等。
脈陰陽俱緊,即寸關尺三部脈俱現浮緊之象。浮主邪在表緊主寒邪盛,這是由於寒主收引,使筋脈拘攣所致。陽
以上諸證反映了太陽傷寒證寒邪襲表,衛閉營鬱的病機。既屬衛閉營鬱,必然無汗,這也是太陽傷寒證的主要特徵之一。因其以無汗、脈緊為特徵,故後世醫學家又把太陽傷寒稱為風寒表實證。
4、太陽腑證
太陽經證不解,病邪由太陽之表內傳膀胱腑所表現的證侯。我們知道太陽經有足太陽膀胱經和手少陽小腸經,為什麼只傳膀胱呢?這是因為背部屬陽,胸腹部屬陰,而背面是哪一條經絡循行?是足太陽膀胱經,太陽小腸經不是走在背面,所以認為一般這個經說的是膀胱經,膀胱經它聯絡的腑是哪一個腑?當然是膀胱了。我們開篇講了一條歸律,六經辨證,傷寒是“傳足不傳手”,只傳足經不傳手經。但也有個別例外,要注意。
膀胱有了邪氣的侵襲,會出現什麼表現呢?膀胱是一個排尿的器官,所以它有水液停聚的表現。根據病機之不同,又分為太陽蓄水證和太陽蓄血證。
(1)太陽蓄水證
指太陽經證不解,邪與水結,膀胱氣化不利,水液停蓄,以發熱惡寒、小便不利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發熱惡寒、小便不利,小腹滿,口渴或水入即吐,脈浮或浮數。
(2)太陽蓄血證
指太陽經證不解,邪熱傳裡,與血相結於少腹,以少腹急結或硬滿,大便色黑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少腹急結或硬滿,小便自利,如狂或發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脈沉澀或沉結。現在醫學所說的下腹部的感染,闌尾炎、附件炎,盆腔炎,都應該稱為太陽蓄血證。
5、太陽中風證和太陽傷寒證的治療
太陽中風與太陽傷寒,是兩種不同型別的太陽表證。太陽中風為風邪襲表,衛強營弱,營衛失和,以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為主症,屬太陽病表虛證;太陽傷寒,為寒邪閉表,衛閉營鬱,以惡寒、發熱、無汗、身痛、脈浮緊為主症,屬太陽病表實證。其中鑑別的關鍵在於有汗和無汗。
張仲景根據太陽中風自汗病勢用解肌法,以桂枝湯為主方;據太陽傷寒無汗病勢用發汗法,以麻黃湯為主方。
二、陽明病辨證
1、陽明病提綱
【原文】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講解】
“胃家”泛指胃腸而言。《靈樞經·本輸》說:“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足陽明也”這原本是說經脈的相互聯絡關係的,後世醫學家則據此說明,“胃家”包括了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以及手太陽小腸在內,泛指胃腸系統。《傷寒論》原文有“胃中有燥屎”之語,也知“胃”字含腸在內。
“實”,是指病證的性質。
一般來說,人們常常認為,凡是邪氣盛就叫實證,這是根據《素問·通虛實論》的“邪氣盛則實”的說法而來的。因此陽明病無形邪熱內熾,胃熱瀰漫的陽明熱證,為邪氣盛,屬“實”;陽明病有形燥熱內結,腑氣不暢的陽明實證,為邪氣盛,也屬“實”。正如《傷寒論本旨》所說:“胃家這,統陽明經腑而言也。實者,受邪之謂。”故“實”字概括了以上兩種情況。
本條明確了陽明病的病位在胃腸系統,突出了陽明病的病機重點在於“實”,這就是陽明病的主要證候,故作為陽明病的辨證提綱。
簡單來講,陽明病證是由太陽向裡,已經變成裡熱證了。太陽是表寒證,實際上到太陽腑證像蓄水、蓄血的時候,已經就有化熱了,但是它仍然有表證,按照八綱來說是表寒裡熱了。太陽是表寒證,到陽明病證,是典型的裡熱證,陽熱熾盛,胃腸有燥熱。
2、陽明經證
指邪熱亢盛,充斥陽明之經,瀰漫全身,腸中尚無燥屎內結,以高熱汗出、口渴、脈洪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身大熱,不惡寒,反惡熱,汗大出,大渴引飲,心煩燥擾,面赤,氣粗,苔黃燥,脈洪大。
這個陽明經證就像燒的柴火、草,火勢很明顯,瀰漫全身,整個都顯得是有火的表現。它的臨床特點,後人歸納為四大,也就是“身大熱,汗大出,口大渴,脈洪大”。
3、陽明腑證
指邪熱內盛,與腸中糟粕相搏,燥屎內結,以潮熱汗出、腹滿痛、便祕、脈沉實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日晡潮熱,手足汗出,臍腹脹滿疼痛,拒按,大便祕結,甚至神昏譫語,狂燥不得眠,舌苔黃厚,乾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脈沉實或滑數。
陽明腑證的邪熱已經慢慢地蘊藏起來了,和燥屎搏結在一起了,就像那種木炭、煤一樣的,熱能都已經結在裡面去了,外面看起來熱沒有那麼明顯了,但是裡面的溫度很高、熱得很厲害,腸內有燥屎的症狀,也就是臟腑辨證裡面的腸熱腑實證那個證型。
它的臨床表現在《傷寒論》裡面是叫作痞、滿、燥、實、堅五個字,痞就是講的腹脹;滿是講的肚子大,肚子脹,燥,乾燥,大便乾燥,口乾;堅,大便堅硬;實指的是實證。
三、少陽病辨證
1、少陽病提綱
【原文】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講解】
本證成因:邪入少陽。
主症和病機:口苦,咽於,目眩三症,是少陽膽腑有鬱熱之徵象。膽腑鬱熱蒸迫津液上溢則口苦;少陽鬱火灼傷津液則咽乾;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且膽與肝合,肝開竅於目,少陽木火之氣循經上擾清竅,則頭暈目眩。
本條從膽火內蘊,傷津、上擾立論,揭示了少陽病膽熱、氣鬱的病變特點。臨床上出現此三症,則標誌著病邪傳入少陽,故一般將其作為少陽病的審證提綱。
2、少陽病臨床表現
指邪犯少陽膽腑,樞機不運,經氣不利,以寒熱往來,胸脅苦滿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口苦、咽乾、目眩、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欲嘔。脈弦。
少陽病證,我們講半表半里證已經講過了,按照經絡來說,少陽是聯絡到膽,邪犯少陽膽腑,樞機不利。樞機就是個門枓,內外可以轉動的地方,它可以向內,也可以向外,是經氣不利的一種表現。它的表現:寒熱往來,胸脅苦滿等等。少陽病證既有表的一些表現,也有裡的表現,實際上也是一種表裡同病。它是寒熱交替出現,“寒熱間作而不齊,寒熱齊作而無間”。
四、太陰病辨證
1、太陰病提綱
【原文】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1]。
【註釋】
[1]胸下結硬:胸下即胃脘部,指胃脘部痞結脹硬。
【講解】
主症和病機:腹滿,時腹自痛,是脾陽脾氣虛弱,運化失司,寒溼內盛,阻滯氣機,氣機不暢所致,其特點是腹滿伴有隱隱作痛,綿綿作痛,喜溫喜按,得溫按後腹滿腹痛可以緩解。嘔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是由於脾陽、脾氣虛,運化失司,進而導致升降紊亂所致。濁陰不降,胃氣上逆則吐;清氣不升,寒溼下注,則見自利,所謂自利,是指沒有用過瀉下的藥物,病證本身自發出現的下利。“自利益甚”的含義有三:一是言如果不及時治療,其下利就會越來越重,這是因為越下利,脾陽越虛,脾陽越虛,下利就會越重的緣故;二是言嘔吐和下利相比較,則以下利為甚,因為嘔吐責之於胃氣上逆,下利責之於脾不升清,今太陰脾家虛寒而見吐利,自應以下利為主。三是言其腹滿、腹痛、食不下等症,皆隨著下利的加重而加重。這是因為,隨著下利的加重,脾陽脾氣也就越虛,因此所伴隨的虛寒性腹滿、腹痛的證候也就越重。脾臟虛寒,納化失司,則飲食難下,所以說“食不下”。當以溫中散寒,健脾燥溼為治。
2、太陰病臨床表現
指脾陽虛弱,寒溼內生,以腹滿而痛、不欲食、腹瀉等為主要表現的虛寒證候。
臨床表現:腹滿而吐,食不下,大便瀉洩,口不渴,時腹自痛,四肢欠溫,脈沉緩或弱。以腹滿時痛、腹瀉等虛寒表現為辨證要點。
古人講實則陽明,虛則太陰。實和熱的表現是陽明病,虛寒、寒溼的表現是屬於太陰。太陰病證實際上就是講的寒溼困脾證,溼困脾陽或者脾虛溼困那種表現。太陰,應該是講的足太陰脾經,也就是講的脾的問題。
什麼問題呢?腹脹、食少、便溏、腹部隱隱痛,就是脾的寒溼證的表現,用理中湯治療。
五、少陰病證
1、少陰病提綱
【原文】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講解】
主症和病機:脈微細,微者,薄也,微脈,指脈來微弱無力,脈搏波動幅度極小,似有似無,輕取尚未感到脈搏的波動,稍重按,便會將脈管壓癟,仍然不能感到脈搏的波動,只有在浮沉之間仔細診摸,才可以感到脈搏微微的搏動,這是由於心腎陽衰,鼓動無力所致。細者,小也,細脈,指脈形細小,細如髮絲,這是由於心腎陰液精血虛少,脈道不能充盈所致。但欲寐,就是終日只是昏沉困頓,精神萎靡,神志恍惚,意識淡漠,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反應能力低下的精神狀態。這是由於心腎陰精陽氣虛衰,精神失養所致。據現代研究,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要消耗人體20%左右的能量,如此但欲寐的精神狀態,提示了正氣大衰,精神失養。本條一脈一症,概括了少陰病心腎陰陽氣血俱虛,而又以腎陽虛衰為主的主要病變特點,故可以作為為少陰病的提綱。
少陰病症的病位主要在心腎。開頭講的“傷寒傳足不傳手”,少陰病就是例外,把心也包括進去了。它的主要表現就是以心腎陽氣虛衰。病性從陰化寒則為少陰寒化證;從陽化熱則為少陰熱化證。
2、少陰寒化證
指心腎陽氣虛衰,陰寒獨盛,病性從陰化寒,以畏寒肢涼、下利清谷等為主要表現的虛寒證候。
臨床表現:無熱惡寒,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嘔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熱反不惡寒,甚至面赤,脈微細。以畏寒肢厥、下利清谷、脈微細等為辨證依據。也就是心腎陽虛證。
3、少陰熱化證
指心腎陰虛陽亢,病性從陽化熱,以心煩不寐、舌尖紅、脈細數等為主要表現的虛熱證候。
臨床表現:心煩不得眠,口燥咽乾,舌尖紅,脈細數。以心煩不得眠,以及陰虛證候為辨證依據。
這個就是心腎不交證,心煩不得眠。治療上用黃連阿膠湯,是黃連、阿膠、雞子黃、黃芩、芍藥這樣的藥組成的,滋陰潛陽、滋陰瀉火,瀉南方火、補北方水,又叫作瀉南補北法。
六、厥陰病證
1、厥陰病提綱
【原文】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講解】
本證成因:寒邪鬱遏厥陰相火,相火鬱極乃發,相火上衝而成上熱,陰寒未盡而成下寒,從而就形成了上熱下寒證。
主症和病機:消渴,為木鬱化火,灼傷津液所致,這裡的消渴,是指渴而能飲,消耗了大量的水液而不解渴的症狀,並非後世所說的消渴病;氣上撞心,心中疼熱,是病人的自覺症狀,感到有氣由心下向上衝頂並伴有上腹部的熱痛,由於厥陰之脈夾胃,上貫膈,厥陰鬱火循經上衝,於是就出現了此證;飢而不欲食,是一種嘈雜煩餓的感覺,有熱則善飢,今肝熱犯胃,故有嘈雜似飢的感覺,但肝木乘脾,且陰寒未退,運化失司,則不欲飲食;食則吐蛔,是脾虛腸寒而胃熱所致,若患者素有蟲寄生,蛔蟲有喜溫避寒的特性,當體內發生上熱下寒的異常變化時, 蛔蟲不安其處,於是上竄入胃,則可吐蛔。本證以上熱下寒、寒熱錯雜為特點,治宜清上溫下,可選烏梅丸。如果誤用苦寒攻下,必傷牌胃陽氣,使下寒更加嚴重,以致出現“利不止”。
由於厥陰病或寒、或熱、或寒熱錯雜、或厥熱進退、或愈、或死,因此單純的寒證、熱證、死證、自愈證的原文,都不能代表厥陰病的特徵,也就不適合作為厥陰病的提綱。而仲景以寒熱錯雜證為提綱,旨在反映或提示厥陰病具有變化多端、兩極轉化的特點而已。
本條描述的到底是一個什麼病證呢?觀察發現,膽道蛔蟲證有類似於此證的臨床特徵。蛔蟲原本寄生於小腸,但其有喜溫避寒和喜鑽孔洞的特性,當人體在外感病的病程中,出現內環境失調,尤其是上熱下寒的時候,對環境極其敏感的蛔蟲,就會不安其處而上行,於是就可能鑽入膽道而導致膽道蛔蟲症,又可以通過十二指腸而鑽入胃中,但胃中為酸性環境,不適宜於蛔蟲的生存,於是便會發生吐蛔的現象。也就是說,只要有吐蛔現象或膽道蛔蟲症的出現,就意味著病人已經存在著上熱下寒的內環境的紊亂。膽道蛔蟲症所導致的膽絞痛,有鑽頂樣疼痛的特徵,有的病人伴有灼痛感,這很像“氣上撞心,心中疼熱”。蛔蟲鑽入膽道後,引發膽道的急性炎症,於是就出現了寒戰、高熱、口渴等熱證,這就是中醫所說的厥陰鬱火,鬱極乃發,相火上炎。
而用烏梅丸加減治療膽道蛔蟲症,事實證明是有確切療效的。
記得關注。
-
1 #
少陰症為啥是裡症危重症呢,應該屬於表症吧。太陽和少陰都是表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