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清明過後的4月是雨水相對比較多的時期,此時氣候潮溼、陰冷、反覆多變,空氣溼氣濃度大。

所以大家身體很難逃溼氣的侵害,像昏昏欲睡,身體沉重,腸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面板起疹子、雀斑加重等等這些都是溼氣重的表現。

中醫認為:溼氣不除,後患無窮!因此現在正是為身體除溼很關鍵的一步。

那麼,如何才能有效祛溼呢?

首先,來了解溼是什麼?

有句古話叫:“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性黏濁,如油入面。”

風寒暑溼燥,跟朋友似的,溼與寒在一起玩叫寒溼,與熱相伴又叫溼熱,結交了風在一起了叫風溼,與暑相遇就是暑溼。

溼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花的錢一去不復返。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溼邪、痰溼有關。

形象的說,溼是咱們身體的垃圾,是粘滯的髒東西,體內有垃圾,必然影響咱們身體整體的健康情況。

東漢偉大的醫學家張仲景在他的著作《傷寒論》中說:“身大熱,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

就是說發燒的人雖然體溫很高,身上反而感覺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體內寒氣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

此時再用抗生素等寒涼藥物輸液消炎退燒,會把外在的一些寒溼之氣像坐順風車一樣直接帶進體內。

現在想想我們不都是這樣做的嗎?

張仲景是《傷寒論》的作者,在他那個時代人們忍飢受凍,疾病以寒邪為主,用熱藥就可以直接對治。

現在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單純的傷寒已經很少見了,反而是外寒跟內熱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溼邪。

真正的寒症並不多見,主要是以溼邪為主。溼為陰邪,遏傷陽氣,阻礙氣機。

陽虛是溼邪在作祟!

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現在冬天很少見到真正著涼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

現代人是生活在一個冬有暖氣夏有空調的環境中,對四季的感覺越來越不分明。

夏天該出汗的時候因為用空調導致汗液揮發不出來淤積體內;冬天燒暖氣,穿件單衣還冒汗,陽氣外越,藏不住精氣。

(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人體在這種環境的狀態下最容易生病,面板開合的功能下降,抵禦病邪的能力越來越差了,極容易導致體內溼邪堆積,造成陽氣虛衰。

溼邪對人體的傷害,比寒邪還要大。

如何判斷體內是否有溼氣?

1.起床時——看感覺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髮昏,打不起精神來,或是像穿了件溼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

那麼可以肯定你體內有溼了。

2.清晨方便後——看大便

是不是粘在馬桶上了,一箱水還衝不淨。

不方便觀察馬桶的,也可以觀察手紙,正常的話一兩張紙就夠了,如果三五張紙反覆擦也擦不淨,(這就是問診單上為什麼要問大便的原因)也說明體內有溼了。

大便的顏色和形狀也可以幫助判斷體內是否有溼。

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香蕉形的,但現在很少有人是這種健康的大便。體內有溼的情況下,大便的顏色發青,溏軟不成形,(這是脾虛的重要標誌,很多人都有)總有排不淨的感覺。時間長了,宿便產生的毒素積留在體內,則百病叢生。

3.洗漱時——看舌苔

上完廁所後我們通常就開始洗漱了,刷牙前我們不妨抽出幾秒鐘,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

“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頭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們身體狀況的。

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靜,乾溼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頭達不到這些指標,那說明身體機能已經出現問題了。

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溼潤,則說明體內有寒;

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則說明體內有溼熱;

如果舌質赤紅無苔,則說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的程度傷陰了。

除了以上主要的三點,還有兩個判別方法:

第一,看早上起來刷牙的時候,惡不噁心。

很多人說自己一刷牙就嘔吐、噁心,嗓子裡邊總是有絲絲拉拉的、不乾不淨的感覺,即使有吐痰,也只是一點。

第二,早晨起來感覺小腿肚子是不是發酸、發沉。這些也是溼的典型特徵。

按摩五大穴位祛溼

每天一分鐘,輕鬆祛除體內溼邪!

通過穴位按摩與艾灸來排溼既是中醫祛溼的有效方法,也十分簡單易學,在家就能自己動手祛溼。

身體五大祛溼穴位從頭到腳依次為:百會穴、大椎穴、神闕穴、陰陵泉穴、湧泉穴。

1.百會穴

位置:頭頂正中線與兩耳間聯線的交點處,大致在頭頂正中央處。

按摩方法:手握成拳狀敲打或來回揉搓百會穴3-5分鐘,最好有發熱之感。此外還可以點燃艾柱,灸薰此穴位。

功效:該穴若受溼氣入侵,則容易導致頭痛頭脹,出現頭暈,腦袋也有如戴帽一般的沉重感。刺激該穴位能幫助理順行氣,消除積滯,還可健腦寧神。

2.大椎穴

位置:頸後正中,位於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時低頭,最高骨頭下的凹陷處。

按摩方法:低頭,雙手十指交叉放到大椎穴的部位,用雙手大拇指同時用力來回揉擦大椎穴,直至大椎穴發熱。

功效:大椎穴受溼氣入侵,易造成肩頸病症如肩膀頸椎痠痛不適等。刺激該穴位可避免風寒溼邪的侵襲,提高免疫力。

3.神闕穴

位置:臍中部,即肚臍眼處。

按摩方法:順時針揉動腹部,或者塗抹艾草精油於腹部後用熱水袋溫敷;或使用艾盒,將其點燃後固定在腹部20分鐘,注意溫度不要太燙。

功效:該穴位受溼氣入侵,則脾胃不適、腹脹、大便粘膩,女性還容易引發婦科炎症如白帶增多、經血不暢等。

腹部本身就要以保暖為主,刺激神闕穴有助於健脾祛溼、強健身體。

4.湧泉穴

位置:足底,足前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於足底掌心前面正中之凹陷處來找到穴位。

按摩方法:點按早晚各一次,每次點揉3-5分鐘,以有痠痛感為佳,兩側交替進行。也可用溫熱水泡腳後艾灸,雙足穴位各灸15-20分鐘。

功效:湧泉穴受溼氣入侵,會導致膝關節痛、風溼及全身疲勞、浮腫。常按此穴有助促進睡眠,對腎虧引起的眩暈、失眠、耳鳴、頭痛、腰痛等有一定的療效。

5.陰陵泉穴

位置:陰陵泉穴為祛溼要穴,位於小腿內側,在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採用正坐或仰臥姿勢,由膝蓋下方往膝蓋方向摸索,在膝蓋內側碰到大骨的部分。

按摩方法:點按為主,每次按摩100~160下,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用艾柱薰灸此處3-5分鐘。

功效:若該穴位受溼氣入侵,則會出現膝蓋疼痛、兩腳笨重、行走不暢之感。刺激該穴位可達到清利溼熱,通經活絡的效果,幫助緩解腹脹、膝痛等不適之感。

人是生活在大的環境中,大環境有變化,人體的氣血也會有微妙的變化,所以治病和防病是重點!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頑固面板瘙癢或是9種疾病的訊號燈!及時去醫院檢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