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張德英《五行辨證》
問曰:餘以為,疾病之有位,如射箭之有靶。西醫診病,甚重病位,每從解剖之組織確定病之所在,從炎症、腫瘤、結核等以定病之性質。反觀中醫,似不講病位,或其病位有名稱而難定實質所在。如雲少陽證、麻黃湯證、痰證、血證等等,遂令初學者捉摸不定,陷入迷茫。先生以為然否?
答:不然也。中醫亦重病位,中醫形成之初,乃從人體解剖出發,見心色紅,火亦紅,乃知心歸於火;見肝色青,木色青,乃知肝歸於木;見肺色白金亦白,乃知肺歸於金;見腎色黑,水亦黑(水無光乃黑,水出之處,多見黑色),乃知腎歸於水;見脾色黃,土亦黃,乃知歸於土。因悟得木火土金水之五行,乃天地之道,世界之常理,推演於人,乃明五臟之成,為五行之理在人之體現也。其論病,雖異於西醫,不求解剖定位精之又精、細之又細然未嘗不求病位也,只是中醫所論之病位更參思辨耳。以五臟為核心之病位已定,再進而定其各髒之分屬,據病證所發之部區,乃知所關聯之臟腑。試觀人體內之組織,無非皮、脈、肉、筋、骨五類,五類對應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腎),則人體內之所有組織,皆可以五行定病位;試觀人體內外之色,無外青、赤、黃、白、黑,則五色分屬肝、心、脾、肺、腎矣;試思《內經》中所論:肝有邪,其氣流於兩腋;膝者,筋之府;諸筋者,皆屬於節;腰者,腎之府…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一一無非在論病位。昔醫聖仲景之《金匱要略》,實首開臟腑定位之先河,如嘔吐噦下利病之篇,脾土溼邪之證也;肺痿咳嗽上氣之篇,肺金之證也。類列疾病於篇首,其病位之義昭著者也。即使論中醫之證,亦不離病位。少陽證病在筋膜,病在人之表皮之內、臟腑之外,亦即半表半里;麻黃湯證乃病在表,與肺關聯最重;痰證乃病在土,與脾關聯最重;血證乃病在血,與肝關聯最重如此等等,莫非病位。故曰某病、某證、臟腑之病位,意在其中矣。有其病位,乃如射箭有靶,治療有著矣。
附:什麼是五行?
五行就是五行學說中所指的木、火、土、金、水五種自然物質。古代哲學家運用這五種自然物質的特性和它們彼此間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制約的關係,去說明萬事萬物的運動變化規律,所以稱為五行。行是執行不息的意思。中醫學借用它來說明臟腑的生理功能以及相互資生相互促進的關係;同時也用它來說明臟腑間的病理影響,以指導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