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是樟科植物肉桂的乾燥嫩枝(中藥肉桂是該樹的皮,是廚房的常備之品,經常被廚師用來燉肉)。
桂枝一般在春、夏季節採收,去除葉後直接晒乾或切片晒乾即可。
桂枝辛溫,可祛風寒,能治療感冒風寒、發熱惡寒等。
一、經典文獻對桂枝的認識
《神農本草經》:味辛溫。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痺,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生山谷。
《名醫別錄》:無毒。主治心痛,脅風,脅痛,溫筋通脈,止煩,出汗。生南海。
《千金方》:味辛,溫,無毒。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痺,吐吸心痛,脅風脅痛,溫筋通脈,止煩出汗。
桂枝為經藥之首,張仲景方凡二百餘,用桂枝者七十餘,這充分說明了桂枝之重要。
仲聖之用桂枝,不外四端:
解表祛邪,故可“出汗”,“利關節”;調和營衛,故可“通血脈,理疏不足,宣導百藥”;降逆、止痛,故可“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痺,吐吸,利關節”,“主溫中,利肝肺氣,心腹寒熱,冷疾,霍亂,轉筋,頭痛,腰痛”,“止煩,止唾,咳嗽,鼻齆,能墮胎,堅骨節”。
①解表祛邪。
常配伍麻黃,如麻黃湯、葛根湯、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小青龍湯、小青龍加石膏湯、大青龍湯等;
②調和營衛。
表陰證常配伍甘草,如桂枝甘草湯、半夏散及湯等;表陽證常配伍麻黃或葛根,如麻黃湯、葛根湯等;衛強營弱或營衛俱弱常配伍芍藥,如桂枝湯、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桂湯、桂枝加大黃湯、桂枝加厚朴杏子湯等。
降氣逆常配伍枳實,如桂枝生薑枳實湯、枳實薤白桂枝湯、厚朴七物湯等;降水逆常配伍茯苓,如五苓散、苓桂術甘湯、苓桂味甘湯、苓桂棗甘湯、茯苓甘草湯等;降火逆常配伍芍藥、龍骨、牡蠣,如火逆而津液不足常配伍芍藥,如小建中湯、炙甘草湯、栝樓桂枝湯等;如火逆而津液不固常配伍龍骨、牡蠣,如桂甘龍牡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等;降血逆常配伍大黃,如桃核承氣湯、桂枝加大黃湯等;
④止痛。
止身體痛常配伍附子、烏頭,如配伍附子見於桂枝附子湯、甘草附子湯、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加附子湯等;配伍烏頭見於烏頭桂枝湯等;
止腹痛常配伍芍藥、飴糖,如配伍芍藥見於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大黃湯、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當歸建中湯等;如配伍飴糖見於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當歸建中湯等。
二、桂枝的應用
1、用於風寒表證。本品味辛性溫,能發汗解肌,味甘而緩,其發汗之力較麻黃溫和,凡外感風寒,無論表實、表虛均可應用。用治:
①外感風寒表實證,常與麻黃相須為用,以增強發散風寒之力,如麻黃湯(《傷寒論》);
②外感風寒表虛證之有汗、脈浮緩等,常與白芍配伍,以調和營衛,發汗解肌,如桂枝湯(《傷寒論》)。
2、用於寒凝血滯諸痛證。本品辛溫,能溫通經脈,散寒止痛。用治:
①風寒溼痺之肩臂關節疼痛,常與附子、生薑等配伍,如桂枝附子湯(《傷寒論》);
②中焦虛寒之脘腹冷痛,常配伍白芍、飴糖、甘草等,如小建中湯(《金匱要略》);
④胸陽不振,心脈瘀阻之胸痺心痛,常配伍枳實、薤白等,如枳實薤白桂枝湯(《金匱要略》);
⑤傷寒心動悸、脈結代,常配炙甘草、人蔘等,如炙甘草湯(《傷寒論》)。
3、用於痰飲、蓄水證。本品甘溫而能運脾化溼,又入膀胱經而能溫陽化氣,以行水溼痰飲之邪。用治:
①脾陽不運之痰飲證,常與茯苓、白朮、甘草同用,即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
②膀胱蓄水證之水腫、小便不利、常與茯苓、豬苓、澤瀉等同用,如五苓散(《傷寒論》)。
三、桂枝的相關配伍
①與白芍等同用,用於外感風寒、表虛有汗者。
②與枳實、薤白等同用,用於胸陽不振,心脈瘀阻,胸痺心痛者。
④與茯苓、豬苓、澤瀉等同用,用於治膀胱氣化不行,水腫、小便不利者。
⑤與附子同用,可用於風寒溼痺,肩臂疼痛者。
四、桂枝的使用注意
本品辛溫助熱,易傷陰動血,凡外感熱病、陰虛火旺、血熱妄行等證,均當忌用。
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