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五行鍼療法基礎理論

鍼灸療法是祖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千多年前已經形成了較完整的理論體系。《黃帝內經》、《鍼灸甲乙經》等鍼灸經典鉅著,一直是指導鍼灸從業和治療者的指南,鍼灸療法在中華民族的繁衍過程中有著重要的醫療和保健養生價值。針和灸是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現階段用針在人體特定部位(穴位)刺入後,而起到治療和保健作用的叫扎針。將艾葉製成不同形狀的可燃物點燃,進行燒灼、燻烤等方法刺激穴位表面,通過熱能滲透而到達治療和保健養生的目的,叫艾灸。雖然這兩種方法名稱不同,但操作選用的穴位是一致的,並且扎針和艾灸往往同時應用或合併治療,所以通常稱作鍼灸療法。

五行鍼療法是中醫鍼灸療法的一部分,經過蒐集整理散落在民間的鍼灸技能,以陰陽、五行理論為基礎,運用經絡、臟腑學說,整體辨證施治。其治法簡單,少則一針、多則十幾針,多數取穴在四肢末端和腹部,易於操作、風險小。“治病必求其因,施治必尋其源”,內經雲:“一切疾病源於五臟”五臟歸屬五行,五行鍼療法追根溯源。已病追根祛痾,未病保健養生。五行鍼療法就是在看似錯綜複雜的臟腑關係、疾病演變中,根據其必然規律,循規追源治療。藉助機體自身臟腑生剋制化關係和自然界執行規律,整體調理,平衡臟腑。疾病在轉變過程中,一髒之病常常是他髒之因,本髒之病可波及他髒,而使疾病發生雙向的傳變。因此,五行鍼療法,除需對已病之臟腑進行調理外,還未雨綢繆,根據五行傳變規則對即將被傳和所傳臟腑進行調理和治療,防止疾病進一步加重或傳變。很多疾病在病症表現上是一方面,可能疾病本源病因病機不在此臟腑而在彼臟腑。《難經·七十七難》“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此即肝臟有病,木旺每易乘土,故常應先健脾護胃,防其傳變;脾胃不弱則不易被傳變,肝疾也就容易痊癒。所有疾病規律傳變多遵循相剋路線,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臟腑有病多數也是相生異常,進而相剋,調整疾病當以改變相剋轉為相生為易。治療法則補母瀉子、培土生金、瀉南補北等等都是運用五行學說理論為指導進行治療和保健的經典醫例。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養肝就是養命,每天多吃一點它,不僅能修復細胞,還能遠離肝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