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有野菊和家菊之分,其中家菊清肝明目,野菊祛毒散火,甘苦微寒,清熱解毒。
性味歸經:性微寒,味苦、辛。歸心經、肝經。
主要功效:清熱解毒、疏風平肝。
中醫認為野菊花性涼,有疏風清熱、解毒消腫、健腦明目等功效,可治療治療冠心病、高血壓、風熱感冒、肺炎、鼻炎、支氣管炎、咽喉腫痛、目赤模糊、淋巴腺炎、癰癤疔毒、溼疹、面板瘙癢、口瘡、丹毒等症。
【臨床應用】1.內服用量9~15克,治療疔瘡癰腫、目赤腫痛、頭痛眩暈。
2.外用適量,煎湯外洗或制膏外塗。
主要藥理:【藥理研究】
1.野菊花是中草藥中的"廣譜抗生素",對多數面板真菌、金黃色球菌、痢疾桿菌、綠膿桿菌和流感病毒等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2.抗氧化;野菊花中的類黃酮對自由基具有清除作用,在防衰老方面有一定療效。
3.治療高血壓病;透過抗腎上腺素和擴張外周血管以及可能和抑制血管運動中樞有關來降血壓。
4.野菊花對心肌缺血有保護作用。
5.清熱解毒,治療癰毒癤;常用於流感,上呼吸道、眼、咽喉之急性感染和發熱,為病毒感染、細菌感染或混合感染,以及面板之感染性紅腫。
【化學成分】
1.含野菊花內酯、野菊花醇、野菊花三醇、野菊花酮、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能對抗病原體,增強毛細血管的抵抗力。
2.揮發油中以含氧萜及倍半萜為主,是野菊花散發奇特香氣的成分。
古籍依據:①治疔瘡:野菊花和黃糖搗爛貼患處。如生於髮際,加梅片、生地龍同敷。《嶺南草藥志》
②治一切癰疽膿瘍,耳鼻咽喉口腔諸陽證膿腫:野菊花48克,蒲公英48克,紫花地丁30克,連翹30克,石斛30克。水煎。每日3次分服。《本草推陳》
④治毒蛇咬傷:野菊花15~30克。水煎代茶飲。《浙江藥用植物志》
⑤治感冒:野菊花、金銀花、紫花地丁各9~15克。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⑥預防流行性感冒:野菊花30克,水煎服;或野菊花30克,魚腥草30克,金銀花藤30克。水煎服。《四川中藥志》
⑦治風熱目赤腫痛:野菊花15克,夏枯草15克,千里光15克,桑葉9克,甘草克。水煎服。《四川中藥志》
《本草綱目》中對菊花茶的藥效也有詳細的記載:性甘、微寒,具有散風熱、平肝明目之功效。
《本草匯言》:"破血疏肝,解疔散毒。主婦人腹內宿血,解天行火毒丹疔。洗瘡疥,又能去風殺蟲。"
禁忌:1.便瀉者忌用;
2.脾胃虛寒者慎服;
3.傷寒感冒者禁用;
4.對野菊花過敏者慎用;
5.孕婦、老人禁用野菊花。孕婦抵抗力較差,脾胃相對虛弱,野菊花容易刺激腸胃,導致腹瀉等。老年人隨著年紀的增長消化功能也會隨之減退,野菊花容易導致患有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