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慢性腸炎的病因

慢性腸炎的原因有很多,如細菌、黴菌、病毒、原蟲等微生物感染,過敏、變態反應等原因所致。

另外,長期過度疲勞、情緒激動、過度精神緊張,加以營養不良,咀嚼障礙、胃酸缺乏、胃大部切除術後、腸道寄生蟲病等,均可導致疾病發作。

慢性腸炎的症狀有哪些?

(1)消化道症狀:常呈現間斷性腹部隱痛、腹脹、腹痛、腹瀉為本病主要表現。遇冷、進油膩之物或遇情緒波動、或勞累後尤著。大便次數增加,日行幾次或數十餘次,肛門下墜,大便不爽。慢性腸炎急性發作時,可見高熱、腹部絞痛、噁心嘔吐、大便急迫如水或粘凍血便。

(2)全身症狀:呈慢性消耗症狀,面色不華精神不振,少氣懶言,四肢乏力,喜溫怕冷。如在急性炎症期,除發熱外,可見失水、酸中毒或休克出血表現。

(3)體徵方面:長期腹部不適或少腹部隱隱作痛,查體可見腹部、臍周或少腹部為主,有輕度壓痛、腸鳴音亢進、脫肛。

(4)其他症狀:腹脹、消瘦、乏力、腸鳴、失眠、多夢、怕冷,嚴重者有可發熱,心跳加速,以及衰弱,貧血,失水,電解質平衡推敲和營養障礙等表現。

中醫對慢性腸炎的認識

祖國醫學無慢性腸炎的病名,但根據其病的臨床特點,屬中醫學的慢性腹痛、慢性腹瀉範疇。其發病原因可見脾胃虛弱、腎陽虛衰、和肝氣乘脾、瘀阻腸絡等。其病位,本病在脾胃,與肝腎密切相關。其病性,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脾胃肝腎之氣失司為本,胃腸功能失調為輔,致氣血逆亂,臟腑失調,陰陽不和等病理變化。清濁不分、混雜而下,走於大腸洩瀉為其臨床特點。

(1)脾胃虛弱:久病不愈或寒溼之邪困阻中焦,使脾胃虛弱。脾為中土,喜燥惡溼,主運主升。胃乃腑臟,喜潤惡燥、主受納主降。兩者相輔相成,一納一運,燥溼相濟,共同完成吸收轉運水谷功能。今脾胃虛弱,清濁不分,升降失和,致氣機逆亂,致水反為溼,谷反為滯,溼滯內停,腸腑混濁而下,遂成本病。

(2)腎陽虛衰:腎為先天之本,又為命門之火髒,主一身陽氣,具有溫煦、氣化、推動氣血、臟腑的功能。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脾陽得不到陽氣的溫煦,致脾腎陽虛,陰寒積盛,胃關不固,中氣下陷,運化失司,久瀉不止,疼痛纏綿,致發本病。

(1)病因:本病病因主要由於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和房事過度而致脾肝腎功能障礙。脾胃為後天之本。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納,為水穀之海。肝主疏洩、肝氣條達,則疏洩有利於脾胃之氣的升降。腎為先天之本,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陽,而致洩瀉遂成本病。

(2)病機:

①病位:本病在脾胃,與肝腎關係密切。

②病性: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脾胃肝腎之氣失司為本,導致清濁不分,升降失和,混雜而下,並走大腸洩瀉為標。

④發病:脾失健運、胃失和降、腎陽不足、肝失疏洩,致消化、吸收發生障礙而致洩瀉。病情反覆發作,時輕時重,纏綿難愈,病程較長。

中醫對慢性腸炎的辨證要點

(1)辨病緩急:慢性洩瀉發病緩慢,病程較長,遷延日久,每因飲食不當,勞倦過度而復發,常以脾虛證為主。或病久及腎,出現五更洩瀉,腰膝怕冷,是命門火衰,脾腎同病,治療則脾腎同治。

(2)辨病重:一般洩瀉,若脾胃不敗,飲食如常,多屬輕證,預後良好。若洩瀉不能食,形體消瘦,洩下無度;或久瀉滑脫不禁,致津傷液竭,則每有亡陰、亡陽之變,多屬重證。《中藏經》說:“病洞洩不下食,脈急則死。”可見能食與不能食,對於權衡洩瀉的輕重有重要意義。

(3)辨寒虛:凡病程較長,腹痛不甚,腹痛喜按,小便利,不渴,多屬虛證。糞質清稀如水,腹痛喜溫,畏寒脹冷,頑固不化,手足欠溫,多屬寒症。(4)辨兼挾症:瀉而兼有惡寒自汗、發熱頭痛、脈浮者,為挾風;洩瀉發生在炎夏酷暑季節,症見身熱煩渴、頭重自汗、脈濡數,為挾暑;洩瀉而兼脘腹痞悶,噯腐酸臭,為挾傷食。

注意!!

本文僅作健康參考,並非醫療診斷和治療依據,如果出現不適症狀一定要及時就醫哦。

11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同時患上高血壓和糖尿病怎麼辦,治療要注意什麼?醫生為您講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