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辦公室裡忙碌了一天,走進家門,此刻最迫切的需求是什麼?放鬆!緩釋痠疼的肌肉,平復焦慮的心情,調整急促的呼吸,準備迎接來之不易的睡眠。
高強度快節奏的日常工作,使得“減壓”成為一種剛需 | stressmanagement.co.uk
為了獲得放鬆感,很多人想出了無數辦法:瑜伽、按摩椅、熱水澡,或者透過智慧音箱播放令人愉悅的白噪音。不過,這些往往都不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我們需要的是某種瞬間起效,類似“反向咖啡”,或者“反向紅牛”的東西。
形形色色的“減壓功能飲料” | beveragedaily.com
你的需求,就是商家眼中的機會。近年來,一批創新科技公司紛紛推出了旨在讓飲用者感到放鬆的功能飲料。飲料巨頭百事也聞風而動,在去年12月推出了自己的助眠功能飲料。不少消費者在飲用後,紛紛在社交媒體上表示自己感覺到了實實在在的放鬆,睡眠和愉快的心情重新回到自己身邊;但有些則表示,除了打嗝、脹氣和腹痛,自己啥也沒收穫。
並不神奇的“神奇配方”那麼這些神奇的“減壓快樂水”裡都放了些什麼神秘成分?這些成分真的能夠減壓嗎?
綠茶中富含的茶氨酸,是一種能夠引發身體“放鬆”的物質 | Barton Publishing
如果看看這些減壓快樂水包裝上的成分列表,就會發現它們大同小異,最常見的兩種有效成分是茶氨酸和鎂。茶氨酸是一種從綠茶中分離出來的氨基酸,約佔茶葉乾重的1%。它確實是一種能夠引發人類身體“放鬆”的物質,能夠抑制咖啡因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興奮,降低血壓,改善睡眠,提高注意力,增強人體內少量免疫細胞的功能等。2016年,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的精神藥理學家安德魯·斯克裡(Andrew Scholey)進行了一組對照實驗,發現飲用茶氨酸飲料的志願者,比起飲用安慰劑的對照組,在完成高壓任務後,擁有較低的皮質醇水平,自我感覺更放鬆。皮質醇被視為人體內自然的內建警報系統,它的分泌水平直接與人所感受到的壓力感成正比。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鎂。這種金屬元素在人體內含量較高,參與多種維持機體正常功能的生理過程。透過與體內壓力調節的多種激素髮生相互作用,鎂離子也可以算是舒緩壓力的“常任調解員”。因此,如果體內鎂元素缺乏,那麼適量補充鎂離子,確實有可能起到減輕壓力反應、改善焦慮和抑鬱等情緒的作用。
然而,無論是茶氨酸還是鎂,都可以透過合理的日常飲食來攝取,透過功能性飲料來攝入並不是一個最佳方案。比如鎂離子,就廣泛存在於我們日常食用的動植物食品中,比如綠葉蔬菜、豆類與堅果,每天350毫克的最高攝入量可以透過這些食物輕鬆達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藥理學專家塞爾維·史黛西博士(Sylvie Stacy)表示,減壓功能性飲料往往含有大量的糖分,有效“減壓”成分含量卻參差不齊,有人為了達到“瞬間減壓”的預期而大量飲用,反而會引發其他健康問題。
飲料?處方藥?傻傻分不清除了糖分,放鬆功能飲料裡那些旨在讓飲用者放鬆入眠的成分,如果攝入過多,也可能成為健康殺手。史黛西博士指出,任何一種減壓功能飲料,都沒有透過嚴格的藥理學實驗,從而導致新增的各種藥用成分經常過量。這些飲料在便利店、自動售貨機裡就可以買到,從而讓人忽視,它的成分中其實添加了一些本該接受嚴格管制的處方藥成分。
飲用減壓快樂水一時爽,但長期過量飲用,對身體造成的損害也不可低估 | theverge.com
針對長期飲用放鬆功能飲料所造成危害的研究雖然剛剛開始,但足以引發警惕。比如許多放鬆功能飲料中新增的常用成分褪黑素,它在幫助服用者入睡、保持睡眠和倒時差方面只有“微弱的效果”:在對照組實驗中,褪黑素服用者的睡眠時間增加了大約13.7分鐘,睡眠效率提高了大概3.1%。不過,褪黑素對焦慮導致的失眠狀況基本束手無策,還具有相當的副作用,包括頭疼和血糖處理能力下降。
另外,褪黑素在小劑量(1毫克或更少)服用條件下,就可以達到和高劑量類似的效果,一次過多攝入反而會引發副作用,大腦也會降低對它的敏感性導致效果下降。不幸的是,相當一部分“放鬆功能飲料”製造商在新增成分時完全不顧及這一點,例如iChill,每罐飲料的褪黑素含量高達5毫克。由於包裝上缺乏警示,缺乏節制的青少年很可能連續飲用數罐,試圖解決熬夜學習或者宿醉後的疲勞,從而導致更嚴重的身體損傷。
減壓功能飲料Bula視覺廣告,以貼近自然,保持愉悅為賣點 | bulakavahouse.com
更糟糕的是,一些“放鬆肥宅水”為了迎合青少年對於異域風情的好奇,會在產品中新增一些擁有嚴重副作用的“替代性藥物成分”,比如卡瓦胡椒(GAVA)提取物。卡瓦胡椒曾經被美化為一種來自南太平洋島嶼,純天然無毒副作用的麻醉劑與催眠劑。那些添加了卡瓦胡椒成分的放鬆功能飲料,竭力打造一種接近自然、保持愉悅的產品文化:影片廣告中出現的,往往是顏值亮眼的青少年和原住民一起,在椰林海灘上派對追逐的鏡頭。
然而,它的有效成分是卡瓦胡椒內酯(kavalactones),它雖然對部分焦慮症狀有緩解作用,但會引發肝中毒、腎功能紊亂與面板色素水平下降。在近年來的一系列醫學研究中,實驗物件每日攝入的卡瓦胡椒內酯最大安全劑量大約為250毫克,但一些放鬆類功能飲料,比如 Bula,每罐的卡瓦胡椒內酯含量竟高達100毫克。
造成多名青少年身體不適的減壓功能飲料Mellow Mood | cbs.com
自流行以來,因飲用放鬆型功能飲料而導致急性健康問題的案例已經層出不窮,尤其集中於工作壓力巨大以及學業繁重的上班族和青少年學生。2018年12月,新澤西州霍爾姆德爾市場就發生了一起中學生飲用放鬆功能飲料Mellow Mood導致的集體中毒事件:多人出現嘔吐、腹瀉症狀,並且有少數重症患者陷入昏迷狀態。
出於安全考慮,專家建議,飲用功能性飲料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
1. 看清標籤,如果含有未經藥監機構批准的可疑成分則不要飲用。
2. 飲用後,應讓身體保持靜止休息狀態,不應進行駕駛或劇烈運動。
3. 千萬不要與酒精飲料一起飲用。
從根本上來說,“減壓肥宅水”,也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壓力應對手段,因為在現實中,這些壓力的源頭依舊存在。一位消費者在Twitter上宣佈,她決定停止飲用“放鬆快樂水”的原因就是:“它讓我們試圖繞過消除壓力最為關鍵,最為艱難的部分——誠實面對自己,並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參考文獻
[1]https://www.theverge.com/22217197/relaxation-drinks-recess-som-sleep-pepsi-branding
[2] Takami Kakuda (2011)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theanine and its preventive effects on cognitive dysfunction.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64(2): 162-168
[3] Jackson Williams, Jane Kellett, Paul Daniel Roach, Andrew McKune, Duane Mellor, Jackson Thomas, Nenad Naumovski (2016) l-Theanine as a Functional Food Additive: Its Role in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Beverages. 2(2): 13
[4] Shinichi Kuriyama, Atsushi Hozawa, Kaori Ohmori, Taichi Shimazu, Toshifumi Matsui, Satoru Ebihara, Shuichi Awata, Ryoichi Nagatomi, Hiroyuki Arai, Ichiro Tsuji (2006) Green tea consumpti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from the Tsurugaya Project.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83(2): 355–361
[5] Shinsuke Hidese, Shintaro Ogawa, Miho Ota, Ikki Ishida, Zenta Yasukawa, Makoto Ozeki and Hiroshi Kunugi (2019) Effects of L-Theanine Administration on Stress-Related Symptoms and Cognitive Functions in Healthy Adul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Nutrients. 11(10): 2362
[6] Cuciureanu MD, Vink R. (2011) Magnesium and stress. In: Vink R, Nechifor M, editors. Magnesium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ternet]. Adelaide (AU): University of Adelaide Press
[7] Neil Bernard Boyle, Clare Lawton, Louise Dye (2017) The Effects of Magnesium Supplementation on Subjective Anxiety and Stress—A Systematic Review. Nutrients. 9(5): 429.
[8] Slyvie.Stacy,Relaxation Drinks and Their Use in Adolescents,JOURNAL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PHARMACOLOGY。Volume 21, Number 6,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