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中國自古就講究養生,注重身體的調理,尤其喜歡各種中藥搭配服用。

大家都知道古人的平均壽命比較短,一般55歲就可以稱之為高齡,65歲就可以稱之為"老壽星"。

人人都想長生,就連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了追求長生不老,不惜一切手段尋求靈丹妙藥。

而能夠延年益壽的各種養生祕方,至今依舊受人追捧。

談到中醫養生,就不得不提中醫十大經典之首,《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分為《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

《黃帝內經》中說過: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盡終其天年

說的是上古時期的人,都能活到百歲,然後頤養天年。

想讓自己保持年輕態,越活越年輕,不需要整容,看看"上古之人"如果還延年益壽,永葆青春。

德全而不危

《皇帝內經》中寫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有些人之所以能活到百歲,動作靈活而不顯得衰老,是因為道德修養的完備。

這也是人們常說的"內外兼修",古人很注重一個人的道德修養,追求所謂的君子品行。

《道德經》中有云:上德無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真正有德行的人,不會把德行掛在嘴上,故意用某種行為證明自己的德行,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處在德之下品之類的人,看似處處都彰顯德行,但是事實上卻是一個無德之人。

儒家至聖孔子也說:"大德者,必得其壽。"具備高尚道德修養的人,才能有延年益壽。

有了君子一般的德行,內心也會變得樂觀灑脫,面對各種困難也會泰然處理,積極面對生活。

志閒而少欲

《黃帝內經》中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人的精神恬淡,無慾無求,真氣就會存留體內,疾病也就無法趁虛而入。

簡單來說就是道家所追求的"清心寡慾"、"清靜無為",除了修心之外,其他都是過眼雲煙。

知足者方能長樂,控制自己的慾望和追求,多一些修心養性,少一些急功近利,安靜地感受生活的美好,發現生活的真諦。

心安而不懼

內心被抑鬱、焦慮、驚慌所包圍的人,不但會產生心理陰影,對身體也有很大的危害。

Sunny開朗,樂觀積極的人,對任何事情都充滿了希望,是治療一切疾病的良藥。

《黃帝內經》中提到: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

人的心情高興時,營衛之氣執行通暢,但過度喜悅可以使心氣渙散,所以說喜則氣緩。

我們的身體都有自己執行的規律,也會自動讓體內的一切保持平衡,達到健康的狀態。

形勞而不倦

《荀子·天論》中說過:形具而神生。

人的軀體是自然界的產物,而人的心理又是由軀體所派生的,人的身形成了,也就有了心理。

古人也認形神相互關聯,想要達到形神俱佳,需要做到動靜結合。

也就是運動加修養,運動能夠提高血液的流通,促進新陳代謝;而修養可以補充經歷,讓身體的技能得到充分的休息。

就像《黃帝內經》中說的: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

飲食都有節制,生活作息有規律,不過度勞累,才能夠形神俱佳,健健康康。

內經中說道: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由治病而引發出一個深刻的道理,凡事未雨綢繆,防範於未然,做到心中有數,事到臨頭方能泰然自若,不亂方寸。

身邊的朋友總是跟我抱怨,《黃帝內經》醫理講的極好,深入淺出,大概難處就是文言文了。

因此,我每次遇到這種問題,都是極力推薦他們可以閱讀這個全注全譯+圖解版本的《黃帝內經》。他們普遍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

成立於1980年的中央級出版社,也是國家唯一出版中醫古籍的出版社,尊重原著是必須的,它會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教你如何去分析問題,將其中晦澀難懂、枯燥乏味的內容,變得人人都能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如果有一樣苦惱的朋友,也可以選擇《圖解黃帝內經》來看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日常該怎麼應對身體亞健康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