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原文:

1.《靈樞·賊風》:嘗有所傷於溼氣,藏於血脈之中,分肉之間,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墮墜,惡血在內而不去,卒然喜怒不節,飲食不適,寒溫不時,膜理閉而不通。其開而遇風寒,則血氣凝結,與故邪相襲,則為寒痺。其有熱則汗出,汗出受風,雖不遇賊風邪氣,必有因加而發焉。

2.《素問·太陰陽明論》: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府。陰受之則入五藏,入六府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藏則䐜滿閉塞。下為飧洩,久為腸避。

【解析與臨床意義】

原文1論述新舊病邪在發病中的關係。如有人曾經傷於溼氣,邪氣藏伏在血脈之中,分肉之間,長期稽留不去;或曾經因跌僕下墜,體內瘀血尚未清除,加上突然發生的情志過激,或飲食不當,或感受寒熱等因素,就會使腠理閉阻不通,發生病變。所以疾病的發生,往往是內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人正當腠理開洩的時候,又感受風寒,使血氣凝結,這樣,新邪與故邪相互搏擊,即風寒溼邪湊合在一起,就會使經脈痺阻,血氣執行障礙,發為肢體關節疼痛較甚的寒痺。因熱而汗出,腠理疏鬆的情況下,容易感受微風,雖為四時正氣,沒有遇到“賊風邪氣”的侵襲,新感微風與故邪相加,亦能使人發病。由此可見,影響疾病發生的內在因素,除正氣不足外,故邪內伏,也是重要的原因。

原文2以太陰陽明為例論述臟腑陰陽內外的發病規律。外感四時不正之氣,則肌表陽氣先受侵犯。飲食不節,起居失調,則內在陰氣受病。肌表受病,邪氣從陽分傳入六腑;內傷致病,邪氣從陰分傳入五臟。陽主外,陰主內,陽明胃與太陰脾互為表裡,胃為陽腑,脾為陰髒,脾氣主升,胃氣主降,脾喜剛燥,胃喜柔潤。由於脾胃具有不同的生理特點,所以發病的規律也不一樣。陽道實,陰道虛,陽明之病多見實證,太陰之病多見虛證。陽明病,津液耗傷,易從燥化,熱化,故以熱證為多見;太陰病,陽氣不足,易從溼化、寒化,故以寒證為多見。如陽明熱盛,證見身熱、大汗、煩渴、脈洪大者,則宜辛寒清熱,方如白虎湯;若熱邪傷津太甚,或氣液俱傷,兼見口舌於燥,脈大無力者,方如白虎加入蔘湯;若熱結於裡,證見腹滿而痛,大便不通,潮熱譫語等證,治宜苦寒瀉下,方如大承氣湯。若太陰陽虛,寒溼不化,證見腹滿時痛,嘔吐、自利不渴,舌淡苔白等證,治宜溫中健脾,方如理中湯之類;若寒溼較甚,腎陽受損,證見四肢逆冷,脈沉細者,宜而桂附理中湯,或四逆湯,以溫陽散寒。

24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女人不想變“黃臉婆”,多吃這幾物,氣色紅潤,面板白淨水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