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一些人說
“這兩天可能要下雨了”
很多人就納悶兒了
明明天氣很好怎麼會下雨呢
難道這些人有預知能力?
真相是
這些人對天氣的敏感程度非常高
遇到陰天下雨腰腿就開始疼
幾乎比天氣預報還靈驗
在中醫看來
這種情況就屬於“痺(bì)證”
中醫對“痺證”的認識
“痺”即閉阻不通
指人體肌肉筋骨、關節、經絡
因感受風、寒、溼、熱等邪
引起酸楚疼痛、麻木重著、伸屈不利
或腫大灼熱等症狀
根據風、寒、溼、熱等致病原因不同及症狀特點
可以分為風痺、寒痺、溼痺和熱痺等
以祛風散寒、除溼通絡止痛為基本治則
艾灸可以治療“痺證”嗎?
痺證是一種慢性疾病
很多患者希望得到根治
便採用坊間流傳
或各種廣告的方法盲目治療
比如大家聽說
“艾灸對痺證效果很好”
簡單易行且經濟適用
大家便“艾不釋手”
艾灸確是中醫治療痺證的
有效方法之一
可通過溫熱刺激
驅趕寒氣、緩解疼痛
達到疏通經絡
散寒除溼的目的
對部分痺證的確有效
但痺證病因多種多樣
症狀不盡相同
治療方法各異
如出現了關節區域性灼熱腫痛
就不太適合用艾灸了
所以一定要搞清楚適應症範圍
和使用方法
在專科醫生指導下規範治療
不要輕信偏方、祕方的廣告效應
中醫如何防治“痺證”
1.藥物治療
藥物應在醫師指導下因人、因時、因地有針對性的辨證施治,據風、寒、溼、熱等邪的偏重,分別採取以祛風通絡散寒、溫經散寒除溼、除溼通絡祛風、清熱通絡除溼等法,若痺證日久、痰瘀痺阻,當以祛風除溼散寒、補益氣血肝腎或化痰祛瘀、搜風通絡治之。
2.鍼灸治療
痺證應根據風寒溼邪偏盛不同及發病部位,循經取穴和選取阿是穴。如膈俞、血海、腎俞、關元、陰陵泉、足三裡、商丘、大椎、曲池等。
3.穴位按摩
①按揉血海:屈膝,以左手掌心按於患者右膝髕骨上緣,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約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以手指的指腹按壓,每側按揉3分鐘,以酸脹為度,此穴適合“遊走不定、關節痠痛不適的風痺”。
②按揉關元:在下腹部,當臍下3寸,以手指的指腹按壓,每側按揉3分鐘,以酸脹為度,此穴適合“關節疼痛劇烈,遇冷更嚴重的寒痺”。
③按揉足三裡: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以手指的指腹按壓,每側按揉3分鐘,以酸脹為度,也可以輕用力,雙側各敲打100下,此穴適合“關節腫脹、有沉重感的溼痺”。
④按揉大椎:在第7頸椎棘突下,可輕力敲打100下,此穴適合“關節紅腫熱痛,遇冷覺舒的熱痺”。
4.中藥貼敷法
區域性外用膏藥,如當歸、川續斷、川牛膝、肉桂、白芷等適量制膏;或薑黃、羌活、白朮、防己、甘草浸泡製酒,擦塗外用,以達疏風活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
5.食療方法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薏苡仁治療痺症的兩種方法: 一是薏苡仁為末,同粳米煮粥,日日食之;二是薏苡仁粉,同曲米釀酒,或袋盛煮酒飲之,治療風溼痺之腰膝疼痛。
6.中藥薰洗
將艾葉、元胡、牛膝、桑枝、獨活、防風、海桐皮、伸筋草、威靈仙等,置水中煮沸,薰洗時溫度控制在38~40 ℃,一天一次,每次半小時,一週一療程,連薰2療程。
7.預防調攝
做好防寒保暖等預防工作,注意平時適量增加鍛鍊,增強機體御邪能力,改善陰冷潮溼的工作、生活環境,避免外邪入侵;同時控制自身飲食結構,注意不宜吃含高嘌呤的食品,預防痺證的發生。
本文提及的治療方案不可私用
務必請專業醫師開具處方、指導使用
痺證一般遷延難愈
積極預防治療是關鍵
注意居住環境、生活習慣及心態等方面的改善
才能在陰雨綿綿的日子裡
也可以渾身舒暢
本文專業知識由福建中醫藥大學李燦東教授、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陳淑嬌主任醫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