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腦是原發性腦出血最常見部位之一,小腦出血約佔腦出血的10%.好發於一側半球的齒狀核部位。從發病後立即陷入昏睡,短時間內有致命危險的重症到全無意識障礙的輕症,不同程度的病情表現。
一.臨床表現;多數表現為突起眩暈,激烈枕部頭痛,頻繁噯氣、嘔吐。因運動失調多有起立步行困難。眩暈中旋轉性暈少,小腦梗死分為意識低下和意識不低下兩組,眩暈兩組均佔2/3。出血和梗死比較,頭痛,梗死少而出血多。暖氣、嘔吐也是出血者高,但是眩暈兩者無差異。對病程中無意識障礙者小腦出血和梗死病例主要臨床表現可見旋轉性暈,飄浮(搖擺)感,噯氣,嘔吐,步行失調,四肢失調,眼震(發病直至眩暈緩解,也無眼震,而平衡障礙為主要症狀提示為中樞病變),這些表現與前庭病變類似,鑑別有賴於CT檢查。少數小腦出血呈亞急性進行性,類似小腦佔位性病變。重症大量出血者呈迅速進行性顱內壓增高,很快進入昏迷,多在48h內因急性枕大孔疝而死亡.
二.診斷;CT早期即可發現高密度出血影,可顯示血腫的部位、大小,鄰近的腦水腫帶、腦移位。腦超聲波檢查早期(起病24h內)即有中線移位,腦出血可能性遠多於腦梗死。腦血管造影只在考慮手術清除血腫或需排除其他疾病時方才進行。腰穿示有顱內壓增高及血性腦脊液,則可確診。少數病例可見正常腦脊液,但腰穿應小心慎重,以免誘發腦疝,有明顯顱內壓增高,禁忌腰穿。
三.治療;小腦出血血腫超過15ml,或直徑超過3cm,有腦幹或第四腦室壓,第三腦室及側腦室擴大,或出血破入第四腦室者應儘早手術治療。治療原則是防止進一步出血,降低顱內壓和控制腦水腫,維持生命功能和防治併發症。靜臥,頭位抬高30度,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血壓維持在150-160/90-100Hg,收縮壓超過200mmHg時可用利血平0.5-1mg 肌肉注射。降低顱內壓可快速靜脈滴注20%甘露醇250ml,每6-8h一次,或用速尿20-40mg加入50%葡萄糖糖40-60ml靜脈注射,6-8h可重複一次,注意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重症患者應加強基礎護理。預防應從控制高血壓著手.
四.腦出血和眩暈;小腦、腦幹的出血的後遺症可出現眩暈,依據部位出現相應特異的自發眼震。蛛網膜下出血是腦內出血前驅症狀,眩暈出現頻率高.過去以為平衡感覺和眼球運動中樞出血所致,但蛛網膜下出血和腦內出血,透過腦脊液,到達內耳,產生刺激症狀眩暈和耳鳴的可能性不能否定,緊隨前驅症狀之後出現意識障礙,患者失去記憶,如同白血病。腦內出血常同時也有內耳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