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是臨床常見病,也是消化道常見的多發病,可以是單發的,也可以是多發的,其發生率是隨年齡而增長的,根據胃息肉的高發人群,建議40歲左右的人群在體檢時把胃鏡檢查也納入體檢範圍,對胃息肉的防治有重要意義。
胃息肉的發病與飲食不節(如長期喜食辛辣生冷或硬的食物、剩飯菜和醃製食品、飢一頓飽一頓等)、感受外邪、情志因素(如過度憂思、憤怒等)等關係密切,其發病的根本原因是臟腑本虛。胃息肉發生多與脾臟有關,脾主運化水溼,脾虛則水溼運化失常而成痰溼,痰溼結聚日久終成息肉,故而該病脾虛是本,痰溼是標,這就是中醫所講的“病生於外,其本在內”。根據胃息肉的發病病機,中醫調治常以健脾、化痰散結為基本原則。
然而實際臨床遇到的情況往往更加複雜,或有其他臟腑參與,或有外邪侵入共同致病,不同的病因產生了不同的臨床症狀,同時其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這也是為什麼同樣是胃息肉,症狀不一樣、用藥也不一樣。下面給大家舉例說明。
例如脾陽虛衰日久而失健運,溼阻中焦而致病的患者,常見胃痛日久不愈,隱隱作痛,痛感綿綿不斷,在訊息肉的基礎上,當以溫陽益氣、健脾和胃主要治療原則。而若是長期飲食不節或嗜食辛辣,會引起脾胃受損,進一步使機體溼熱內生,這類患者胃痛以熱痛為主,還有胸腹脹滿、口苦口黏的症狀,治療當以清化溼熱、理氣和胃為原則,並配伍散結的藥材。
中醫治病是從整體觀念出發,辨證論治,既考慮了局部的治療,又採取扶正培本的方法,在調治胃息肉上,就是既考慮消除胃息肉,又調理、恢復人體臟腑功能,“治標”與“固本”雙管齊下,才能達到標本兼治之效,對於預防胃息肉復發有重要意義。
通過上述介紹,大家對胃息肉的發病病機及胃息肉的辨證治療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辨證論治是中醫調治疾病的一大優勢。有些朋友經常留言詢問藥方,這是不正確的。通過辨證後再配伍藥材更為精準,才能有良效。這也是我建議患者對於息肉、結節疾病應積極面診的原因所在,只有綜合脈診、舌診以及患者症狀等情況綜合判斷,才能得出較為全面的診斷,才能保證用藥準確、有效。#中醫# #胃息肉#